更新时间:2024-02-24 15:19
痉证,中医病名,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其发病原因,外则风寒湿热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治疗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同时,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切勿滥用潜镇息风之品。
痉证发病原因,外则风寒湿热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
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尚与心、胃、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壅盛。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
痉证,项背强直较甚者,多与西医学中的脑膜刺激征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临床表现,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高热惊厥。肝性脑病、尿毒症以及脑寄生虫病。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已明确感染的性质。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一般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
1.痉证与痫症
痫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大多发作片刻即可自行缓解,醒后一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痫症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3.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暂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不难鉴别。
4. 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的范畴。因金创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临床表现为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创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外感发痉多属实证,内伤发痉多为虚证,另外可从其发作的程度、频度、幅度辨别虚实。
痉证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为主。由于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
邪壅经络证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中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
加减: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无汗,病属刚痉,治宜解肌发汗,以葛根汤为主方,葛根、麻黄、桂枝、生姜温经散寒,解肌止痉,芍药、甘草、大枣酸甘缓急,调和营卫。 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病属柔痉,治宜和营养津,以栝蒌桂枝汤为主方,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栝蒌根清热生津、和络柔筋。 湿热偏盛,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用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清热化湿,通经和络。
肝经热盛证
症状:高热头痛,口噤齘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中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
加减:口苦苔黄,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热,泄肝火;口干渴甚者,加生石膏、花粉、麦冬以甘寒清热生津止渴;痉证反复发作,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息风止痉;神昏痉厥者,选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或紫雪丹,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息风定痉,其中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力胜,至宝丹开窍醒神作用强,紫雪丹则长于息风镇静止痉。
阳明热盛证
症状: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常用中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粳米、甘草。
加减:热邪伤津而无腹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救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等息风止痉之品;热甚烦躁者,加淡竹叶、栀子、黄芩清心泻火除烦;热甚动血,斑疹显现,舌质红绛,加水牛角、生地、丹皮。
心营热盛证
症状: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
常用中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
加减:高热烦躁明显,加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等凉肝息风止痉之品;伴有神昏谵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肢体抽搐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汗出,舌淡,脉细弱,证属亡阳脱证,当予急服独参汤、生脉散。
痰浊阻滞证
症状: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镇痉。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中药:羌活、防风、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龙、蜈蚣。
加减:言语不利者,加白芥子、远志以祛痰开窍醒神;胸闷甚者,加瓜蒌、郁金理气行滞宽胸;痰郁化热者,身热,烦躁,舌苔黄腻,脉滑数,加瓜萎、黄芩、天竺黄、竹茹、青礞石;痰浊上壅,蒙蔽清窍,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阴血亏虚证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常用中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
加减:阴虚内热,手足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抽动不安,心烦失眠者,加栀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自汗,卫外不固,加黄苗、浮小麦;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
在治疗上,外感者,当先祛其邪,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入里,消灼津液,当泄热存阴。内伤者,在临床上属阴伤血少者为多见,所以其治疗以滋阴养血为大法。此外,肝主筋,主风主动,故痉证治疗,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息风止痉之品。
结合辨病治疗。痉证常常是一种临床危急重症的表现,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预后较差。因此,除必要的对症处理外,其关键在于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应尽快明确诊断,进行有效的病因治疗。例如对各种高热致痉,应积极查找引起高热的原因,并钎对原发疾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证的表现,此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积极治疗其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痉证发病常有先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一旦发生痉证,则应积极救治,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辨证给以相应的方药口服,如病情较重、较急者,则应立即选用紫雪丹、羚羊角粉,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痉证预后由于病因不同,差异甚大。一般而言,危重者多,如救治不当,可以危及生命,或后遗头痛、痴呆、癫痫诸疾。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