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7 20:10
瘪三,读音为biē sān,是汉语词语,通常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瘪三,泛指三瘪:无良好生活状态、无谋生职业、无家业。
“瘪三”一词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大多认为是英语的音译词。有人认为该词来自洋泾浜英语中的beg say(或begsir,乞讨、乞丐之义),后音译为“瘪三”。也有认为来自洋泾浜语的empty cents(或penniless),初读作“瘪的生斯”(或作“毕的生司”),后简为“瘪生”,又因上海方言中“生”、“三”音近,而被称为“瘪三”。
也有人将“瘪三”解释为衣、食、住三者皆缺,故称为“瘪三”,但多认为这是后人的附会而已。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蔑称社会闲散人员以及乞丐为“瘪三”,后为世人所用。通常称呼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城市游民。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例:
鲁迅《且介亭杂文集·说面子》:“不是有一个笑话么?……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