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戍石鼓山

更新时间:2023-08-31 07:34

《登上戍石鼓山》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的是将要登山,以及登山的原因。中间六句为第二部分,写的是登山时看到的景物。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的是登览总的感慨,表达了去国离乡的悒郁之情。这首诗用笔比较清朗、生动,情景交融,是谢灵运写景抒情诗之佳作。

作品原文

登上戍石鼓山1

旅人2心长久,忧忧自相接。

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3。

汩汩4莫与娱,发春5托登蹑。

欢愿6既无并7,戚虑庶8有协9。

极目睐左阔10,回顾11眺右狭12。

日没13涧增波14,云生岭逾叠15。

白芷16竞新苕17,绿蘋18齐初叶19。

摘芳20芳靡谖21,愉乐乐不燮22。

佳期23缅无像24,骋望谁云惬2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上戍(shù):即上戍浦,在永嘉江中。石鼓山:在永嘉西约四十里,山上有石,扣之则响,放名石鼓山。

2.旅人:自指。

3.涉:不用舟船过水而行。

4.汩汩(gǔ):心情不安。

5.发春:开春。

6.欢愿:欢乐美好的愿望。

7.并:合,这里有实现的意思。

8.庶(shù):表示希望的副词。

9.协:有谐调、缓和的意思。

10.睐(lài)左阔:斜视左边,是一望无际的宽阔平原。

11.回顾:回过头来。

12.眺右狭:远望右边,峰岭对耸,形成狭隘的山沟深谷。

13.日没:太阳沉没人海(或下山)。

14.涧(jiàn)增波:太阳下山时海水涨潮,临海的江河沟渎都会提高水位,故言“涧增波”。

15.岭逾叠:云团笼罩于山峰之上,好像又叠加了许多山峰,所以说“岭逾叠”。

16.白芷(zhǐ):一种香草。

17.竞新苕(tiáo):跟刚刚发芽的芦苇竞相生长。

18.绿蘋(píng):一种水草。

19.齐初叶:刚刚长出的嫩叶大小一致,非常整齐可爱。

20.摘芳:摘取鲜花香草。

21.靡谖(mǐxuān):不能忘优。

22.燮(xiè):和谐。

23.佳期:指回乡与亲友团聚的日子。

24.缅(miǎn)无像:遥远渺茫无影无踪。

25.谁云惬(qiè):哪里能得舒适惬意。

白话译文

谪居永嘉并非我的心愿,心中装满沉甸甸的忧愁。

回家的路多么遥远啊,望眼欲穿总难如意。

时光飞逝,而内心的落寞无法排遣,只好在明媚的春光里登山解忧。

归家的愿望无法实现,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睁大眼睛斜视左边,是一望无际的宽阔平原,回过头来远望右边,峰岭对耸,形成狭隘的山沟深谷。

太阳下山了,初春的寒风吹起了山涧的水波,令人感到丝丝凉意,晚云一层层起来,萦绕在山头、横亘在山腰,在暮色中望去,似乎山岭又增添了许多重叠。

白芷这时生出了新茎,绿苹也长出了新叶。

摘取芳草而芳草并未使他忘忧,一时愉乐而终不愉快。

那回归的日子不知在何时,即使登高遥望,又叫人怎么高兴得起来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谢灵运于景平元年(423年)春在永嘉太守任时所作,写登石鼓山所见景物,抒发客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文章赏析

整体赏析

这首诗开头就写道:“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把郡守的身份说成是旅人,可见他对职守的态度。这两句应连成一句读,就是:旅入的心长久以来忧愁接着忧愁。这是化用《楚辞·哀郢》的句子:“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下两句写忧愁的由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故乡”,似乎是指会稽,但这里一再说“遥远”,这就不仅是指出生地,还兼指京都住地了。古人诗文抒发的怀乡情绪中,往往有恋阙之情的交织。这两句仍是化用《哀郢》:“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屈原在《哀郢》中一开始就将去国之痛和怀乡之情打成一片,谢灵运这样模仿,可以见出其心情的相似。上四句写他的忧,下面写解忧的活动。“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他说“莫与娱”,可见很寂寞,所以他的登山不是那种情之所至的游览,而带有相当大的勉强性,只是借此打发打发寂寞罢了。“欢愿既无并,戚虑庶有协。”这两句是说,归去的愿望既然无法实现,那只有希望登高望乡能缓解一下愁闷。作者同时写的《郡东山望溟海》有“瞰海庶忘忧”,意思相近。

对于这次登山活动来说,上面八句都可谓之将登,下面就是登览了。“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写了东方的大海,西面的山岭,这就自然有一“阔”一“狭”之感了。“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这是写暮景:太阳下山了,初春的寒风吹起了山涧的水波,令人感到丝丝凉意;晚云一层层起来,萦绕在山头、横亘在山腰,在暮色中望去,似乎山岭又增添了许多重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白芷这时生出了新茎,绿苹也长出了新叶。这里用“竞”、“齐”二字,显出了欣欣向荣的生命的活力。这两句又是化用《楚辞·招魂》“绿苹齐叶兮白芷生”。上面是登览所见,用三个层次写景。一般评论说,谢诗的景与情是分离的,其实也不尽然,这首诗的写景中也见出情绪的波动。他是来解忧的,当他极目远眺时,心胸一时有所扩张(由“阔”字见出),但又很快局促起来。他忧郁的内心像有一股无形的力,将他忧郁的目光从开朗的海面扭转过去,投向山岭、深涧,投向和他心境相合拍的地方。在生机勃勃的初春,触动他感怀的却是落日晚风、却是那层层叠叠的山岭,他联想到的只是归途的阻险、关山的难越。他为解忧而来,却依然被忧愁所包围。“极目”以下四句,无一情语,而情自在其中,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那么,白芷绿苹的芳华竞秀、赏心娱目,应当说会使他的心境有所欣悦了吧,然而并不这样。

下面四句就是他的感想。“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这两句说,摘取芳草而芳草并未使他忘忧,一时愉乐而终不愉快。这是紧接前二句而发的,可见香草纷呈最终也治不了他的心病。“佳期缅无像,骋望谁云惬!”这两句说:那回归的日子不知在何时,即使登高遥望,又叫人怎么高兴得起来呢!这是登览总的感慨,也是照应前面的“故乡路遥远”。这两句又是化用《楚辞·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的句子。

这首登览诗表现的是去国离乡的悒郁之情。值得提起的是,作者在此诗中(其实不止此诗)频繁地袭用屈原作品的语汇和意象,虽然他们思想怀抱差别很大,但在谢灵运本人来说,他认为自己的被迫外任,是类似屈原的遭遇的。由此也可见出他对宋政权的怨怼愤懑。黄节《谢康乐诗注》引张山来评云:“写景不厌其繁,能换面目之故。”其实此诗写景并不算太“繁”,“能换面目”倒是事实。写景的六句,三个层次很是清爽,“白芷”两句尤为鲜活。这首诗总的来说,用笔比较清朗、生动,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样平板、生涩和多用玄言。在谢灵运的写景抒情之作中,这首诗堪称佳构。

名家点评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谢诗有极易入目者,而引之益无尽;有极不易寻取者,而径遂正自显。然顾非其人,弗与察尔。言情则于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得灵响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惰。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外而细无垠,落笔之先,匠意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岂徒兴会标举如沈约之所云者哉?自有五言,未有康乐;既有康乐,更无五言。或曰不然,将无知量之难乎?”

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俞樟华《池塘春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诗选》:“诗人登高览胜,意不在景,而是要抒发去国离乡的抑郁之情,既有思归故乡之意,亦有重返朝廷之心,可惜两者无一可以如愿,这怎么叫诗人高兴得起来呢!诗中频繁袭用屈原作品的语汇和意象,后人誉为‘能换面目’。”

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年),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有《谢康乐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