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路

更新时间:2024-09-25 19:19

登州路是山东省青岛市境内道路,跨市北、市南两区,南起大学路,向北蜿蜒至松山路,折向东南,向东止于延安二路。登州路被称为九曲八弯,却是旧时通往台东镇的主干道。

背景介绍

登州路上最早的建筑是青岛三大兵营之一的毛奇兵营(亦译毛尔梯克兵营),它的对面是建于1903年的日尔曼啤酒公司。

德国人是习惯饮用啤酒的,相传当年兵营外就有啤酒店销售啤酒。1903年英德合资建了日尔曼啤酒厂,初期年生产能力2000吨,行销至上海、天津。这是青岛最早的现代企业。1906年,他们生产的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获最高荣誉金奖。

日占青岛后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日文中称啤酒为麦酒),生产太阳牌啤酒,也就是朝日啤酒。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成立齐鲁企业公司,下辖青岛啤酒厂,生产“青岛牌”啤酒,英文名为当时青岛的英文名称Tsing tao,图案为栈桥,这一商标一直使用至今。这里至今是青岛啤酒集团的总部所在。当年的旧楼还有保存,甚至还保留有初期的机械设备。

现状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在登州路东段,建了北京会馆、直隶(河北)会馆,这两座会馆都是平房,带有院落,规模小,无法与“三大会馆”相比,但也为北京、河北来青的同乡提供住处。后来成了民宅。

登州路上建有私立盲童学校,因经费困难而濒于关闭,市政府于1932年9月接办,改叫青岛市盲童学校。1934年设音乐、工艺等技术学科,又改称市盲童工艺学校。学校学制6年,除授公民、国语、算术、常识等文化课外,并教授实用技能,音乐教授中西乐器,该校学生的民乐合奏、独奏,在青岛很有声望。工艺分藤工、条工、墩布制造等,在学校大门附近设有展销室展销师生工艺制品。校长杨纯是盲人,曾任新加坡盲人院主任,其藤艺制品久负盛誉。另外,德平路上还曾有私立英华聋哑学校,亦为半工半读制。解放后二者合并在登州路校址,曾称青岛市聋哑学校。

在登州路、松山路口曾有日本第三寻常小学,抗战胜利后作为山东大学校舍,后为青岛医学院校舍。

它的对面曾是青岛第二公园,登州路绕公园半周,园内植有花木,设有凉亭、石桌椅,抗日战争时期遭毁坏,抗战胜利后作为美军一处露天仓库,花木全被破坏,公园从此消失了。

青岛山西麓曾有泉水,再贮溪水、雨水成了一个小湖,湖水盈后向山下流去,形成了河流叫青岛河,注入青岛湾。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湖的面积日益缩小,又遭人为倾倒垃圾,形成乱岗。修建登州路时,在河上先建了石桥,再铺柏油路面。

解放后,因广大工农群众在旧社会没有读书,政府决定开办速成中学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山东大学办的工农速成中学就建在这里,以后改称青岛三十九中。这所学校涌现出一批艺术人才,有唐国强、倪萍、赵娜等人。

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聘著名诗人、翻译家孙大雨来青岛任外文系教授。梁实秋与孙大雨原都是“新月派”的诗友。孙大雨来青岛后住在登州路,在翻译莎士比亚剧作的方法上与梁实秋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梁实秋认为应以散文体翻译,孙大雨则认为应以诗体翻译,二人互不相让,不欢而散。后来孙大雨离开了青岛,在这里上住了不到一年。

老舍一家初到青岛也曾住登州路,因房间太暗,不久搬到了金口二路。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