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鱼

更新时间:2024-09-05 15:02

唐鱼,鲤形目鲤科唐鱼属鱼类动物。唐鱼体细小、体长而侧扁;头、吻小而圆钝;腹部圆,无腹棱;口裂下斜,下颌突出;背鳍短,与臀鳍相对;胸、腹鳍小;体带呈橄榄绿色,中轴具有黄金纵纹,上部具有若干黑条纹;背,臀鳍带绿色,尾部具有红色大圆斑;体上还有一些色彩,往往会随环境条件而变化,体侧金色纵带则不变。

动物学史

唐鱼,鲤形目鲤科唐鱼属鱼类动物。

形态特征

背鳍Ⅲ-6;臀鳍Ⅲ-7~8;胸鳍Ⅰ-9~11;腹鳍Ⅰ-6。沿体侧正中纵列鳞30~32;背鳍起点至腹鳍基部横列鳞7~8行;背鳍前鳞15~16;围尾柄鳞1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8。下咽齿2行,2·5~5·2或1·5~5·1。脊椎骨4+29~30。

体长为体高的4.2~5倍,为头长的4.2-4.8倍,为尾柄长的3.9~4.2倍,为尾柄高的8.2~8.7倍。头长为吻长的5.0~6.0,为眼径的2.6~3.0。为眼间距的2.1~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2倍。

唐鱼为很小型的淡水鱼,最大雄性成鱼体长约25毫米,雌鱼仅约30毫米。体细小,长而侧扁,体高约等于头长。腹部圆,无腹棱。吻短而圆钝。口小,亚上位。口裂下斜,下颌突出,前端无瘤状突,上颌中央也无缺刻。无口须。眼大,侧上位。眼后头长显著大于吻长。眼间距约为吻长之2倍。体被圆鳞,鳞片中等大小,未见有侧线。

鳍短,起点显著在腹鳍之后,距吻端的距离显著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末端稍钝,向后远不及腹鳍起点。腹鳍短小,末端可达肛门。肛门接近臀鳍起点。臀鳍接近与背鳍相对,起点约在背鳍第二或第三根分枝鳍条基部之垂直下方。尾鳍叉形,末端稍尖。

下咽骨弧形,较窄。咽齿纤细,末端略带钩状。鳃耙短而稀疏。缥2室,后室较前室为长。腹膜灰白。

生活时体色艳丽多彩。其体色及斑纹随产地、雌雄性别和饲养条件的不同有一定的变异。一般体背棕色,腹面银白,沿体侧中部有1道金黄色或银蓝色纵行条斑,在条斑上下各有数道深棕色线纹。尾柄基部郁红色圆斑。虹膜金黄。背鳍基部红色,上杂黄、蓝斑点;其他各鳍黄绿,边缘透明。固定标本体背棕黑色,腹面灰白,沿体侧中轴有1道黑色条纹与尾鳍基部的黑斑相连,鳞片上带有小黑点,其余色彩消褪。体带呈橄榄绿色,上部具有若干黑条纹。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唐鱼多栖息在山区清澈的溪流流水的环境中。

生活习性

行为特征

习性较胆大,性活泼、温和。虽分布于亚热带,尚能耐寒,当水温低至5℃时,仍能正常生活。

取食特征

为杂食性小型鱼类,以食浮游动物和腐殖质为主。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和越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山涧小溪之中。在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欧洲已有饲养。

2024年6月,广西大明山国家级保护区内发现唐鱼。

繁殖方式

繁殖时间及周期

在水温约23.3℃时产卵繁殖,卵无黏性,为沉性卵,产卵后约2天仔鱼即孵出。孵出约3.5日龄卵黄耗尽即能积极索食。产卵期为春季到秋季。亲鱼在春夏季可以繁殖2次以上。雌亲鱼一次只产数十枚卵。

寿命

寿命约为2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极危(CR)。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濒危原因

唐鱼分布狭窄,繁殖能力不强,种群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其生态平衡,导致唐鱼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

主要价值

唐鱼是一种著名的观赏鱼类,在东南亚、香港等地人工饲养较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