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台山英雄团

更新时间:2024-01-02 14:09

白台山英雄团诞生于1937年12月山东省文登县天福山武装起义,1946年1月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2师36团,1948年11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3师369团,先后参加解放战争、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战役战斗。1994年、1998年先后参加广西梧州和长江抗洪抢险任务,因完成任务出色被评为“全国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和“全军抗洪先进单位”,分别被广州军区记集体二等功1次。近年来,该旅先后被陆军表彰为装备工作先进单位、信息系统装备赶队提升工程先进单位,被战区陆军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级单位、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保障工作先进单位,被集团军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级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

“白台山英雄团”诞生于1937年12月山东省文登县天福山武装起义,1946年1月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2师36团,后参加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

白台山,位于塔山堡西侧,是东西长约2.5公里的一道丘陵,由数个起伏的高地组成,最高处海拔仅261米,但却是整个塔山防线中的制高点,对防线的稳定至关重要,是敌必夺、我必守的雄关要隘。而白台山阵地分东西两段,东段是七号阵地,由4纵36团防御;西段是六号阵地,由4纵35团防御。

1948年10月7日凌晨,36团进入白台山7号阵地准备阻敌援锦。根据塔山全线“前轻后重”的战斗部署,以及白台山是植被很少的石头山、无法在短时间开掘战壕、敌重炮轰击下很难生存的实际,指挥员要求各连队将阵地大部构筑在山脚下的平川和土丘上,前后布下三道防线,组成梯次防御阵型。第一道防线的核心阵地,是一个高18.1米的土丘,距南面敌占刘家屯阵地仅300多米。为稳妥起见,团里留了充足的预备队,增加了战术上的“防御弹性”,以便随时用反冲击夺回可能丢失的阵地。一切准备已就绪,36团指战员严阵以待,就等让敌军尝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滋味和厉害。

1948年10月10日拂晓,塔山阻击战全线打响!这是该团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激烈的一次战斗,36团官兵英勇顽强、死守硬拼、浴血奋战六天六夜,经受住了敌军在海、空军配合下的11个师的轮番进攻,寸土不失。36团全团指战员在伤亡近半的情况下,连续击溃了敌军十倍于己的19次疯狂进攻,击毙敌正副团长以下1140余人,与兄弟部队死死卡住了敌东进兵团,为全歼锦州守敌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次战役,创造了“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阻击战”范例,被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授予“白台山英雄团”荣誉称号。涌现出“生死在一起连”“英勇善战连”“反击如猛虎连”等17个英模集体和朱贵、王振英等“毛泽东奖章”获得者。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守卫白台山的英雄部队经过多次整编和演变,已经旧貌换新颜,但白台山18.1高地却是这支劲旅永远的骄傲和精神的坐标。

改革开放时期,全体官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先后出色完成了南宁、梧州、桂平、平南等地区扑救山火、抗洪抢险、抗旱救灾等任务。因1994年梧州抗洪抢险和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任务出色,被广州军区记集体二等功两次;2004年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白台山英雄团”战旗接受习主席和全国人民检阅时,全体官兵群情激昂、热血沸腾,这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荣誉。

从浴血奋战中走来的“白台山英雄团”,到第74集团军白台山劲旅,这支具有光辉战斗历程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在高原戈壁、南海之滨、大漠深处、岭南丛林厉兵秣马,伴随着改革重塑的军号声换羽新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