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13
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是毛莨科(Ranunculaceae)白头翁属(Pulsatilla)的一种植物,又名将军草、毫笔花、老冠花等。白头翁根状茎粗壮,具直根数条。通常在开花时刚刚生出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宽卵形。花葶1-(2),有柔毛,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瘦果纺锤形,被长柔毛,宿存花柱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4月至5月开花。
白头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名称由来未解释,仅记载了两名“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名医别录》记载白头翁为“奈何草”。《本草经集注》和《本草图经》均记载其茎基部白色毛茸像白发老翁而名“白头翁”。苏恭在《新修本草》里描述了白头翁的形状,指出其果实披白色毛茸而命名。《本草蒙筌》等书籍里亦有提及。现今药用白头翁植形态上叶密生长柔毛,在茎基部毛茸居多,果期时在聚合的瘦果上有长柔毛,为宿存的羽毛状花柱。这些特征都符合所记载的两种说法,均作白头翁名称的由来。
白头翁最早记载于《本经》下品,《别录》载:“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新修本草》记载:“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商州白头翁”和“徐州白头翁”与毛良科植物白头翁根和叶形态相符合,同为最早应用的白头翁正品。
中国自古以来白头翁的产区记载不多,南北朝之前的产区在《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中均未具体记载。宋代《本草图经》首次描述白头翁的产地为“今近京州郡皆有之”,《本草衍义》中亦记载了白头翁的产地位于中国河南,《本草乘雅半偈》云“河南洛阳,界新安山中,多服此,云令人寿考。”,《本草品汇精要》亦记载了两个产区:商州、除州。明代《滇南本草》云“滇中最验”。清代《本草崇原》中记载河南为白头翁的产区,《本经逢原》有“产齐鲁”之说。1935年《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陈仁山药物生产辨云,白头翁以产安徽滁州为正。”。至1937年《本草药品实地之考察》云,“河南白头翁,为河南嵩山一带山地所产之菊科植物Centaureamonanthus Georgj.,当地采药者掘取其根...此种白头翁,在祁州及北平药肆中,则呼为漏芦。又毛茛科之白头翁,河南虽亦产之,然当地药肆并未采用也。“表明主产区为中国滁州。1959年《药材资料汇编》中记载“主产安徽滁县为正品,其他各地虽都有产,但大多数以翻白草及祁州漏卢等认作白头翁。”。
自《神农本草经》以来,许多草本药书都有记载,但功效不同。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白头翁味苦、性温、无毒,主治温疟;汉末《名医别录》记载白头翁有毒,主治鼻出血;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和唐代《新修本草》综合了前两本医书的说法;唐代《药性论》记载白头翁毒性小,止痛效果显著;民国对白头翁功效的记载主要是《中医大辞典》,确定其“味苦、性温、无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血痢,阴痒带下。
白头翁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密被白色柔毛,早春时毛更密。白头翁植株高15-35厘米。
白头翁根状茎粗0.8-1.5厘米。
基生叶4-5,通常在开花时刚刚生出,有长柄;叶片宽卵形,长4.5-14厘米,宽6.5-16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有柄或近无柄,宽卵形,三深裂,中深裂片楔状倒卵形,少有狭楔形或倒梯形,全缘或有齿,侧深裂片不等二浅裂,侧全裂片无柄或近无柄,不等三深裂,表面变无毛,背面有长柔毛;叶柄长7-15厘米,有密长柔毛。
花葶1(-2),有柔毛;苞片3,基部合生成长3-10毫米的筒,三深裂,深裂片线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浅裂,背面密被长柔毛;花梗长2.5-5.5厘米,结果时长达23厘米;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长2.8-4.4厘米,宽0.9-2厘米,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
瘦果纺锤形,扁,长3.5-4毫米,有长柔毛,宿存花柱长3.5-6.5厘米,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
白头翁在中国、朝鲜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四川、湖北北部、江苏、安徽、河南、甘肃南部、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白头翁原产中国,自然生长于海拔200-3200米的丘陵坡地、林缘草丛中,也生于生于平原、低山山坡草地或干燥多石的坡地,在疏荫下生长良好。
白头翁喜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凉爽、雨量适中的环境,有较强的耐寒性,怕水涝。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忌高温,当生长区域温度超过33℃时,无遮阴的白头翁地上叶全部枯萎;入秋可耐干旱,白头翁的须根减少;生长区域温度低于0℃后,不超过30天,白头翁地上叶全部枯萎。生活力强,对土壤条件无严格要求,但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等条件的沙质土壤生长良好。
白头翁花单生,同一朵花雌蕊聚集在同一个花托上,雄蕊着生于雌蕊下部的花托上。白头翁为虫媒传粉,花粉活力的维持时间较长,在开花后第二天花粉萌发率最高,第三天花粉仍有4.8%的花粉萌发率,因此其花粉具有远距离传播的潜能。
播种繁殖
白头翁种子繁殖可在春、秋两季进行。在白头翁种子发黄率达60%-70%时,将整个果实与花梗一同采摘晾晒并避免暴晒,晾晒后搓尾毛。春播采用条播的形式、宜在3-4月进行,秋播在立冬前后进行。播后覆土盖住种子既可,覆盖稻草或草帘于畦面保湿,出苗后去掉覆盖物。
块茎繁殖
首先于秋末掘起白头翁地下块茎,在室内用湿沙堆积放置。第二年春季于3月上旬栽植在冷床内进行催芽,块茎萌芽后,用刀切开块茎各部分,每段需带萌发的顶芽,再将其栽植于露地或盆内,盆栽内的土壤需与粗沙按比例配置。
通常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壤土,在播种前应先进行翻地整平,做成一定宽度和长度的畦沟。
白头翁幼苗期需加强管理,勤除草、松土要浅,春季需常浇水、维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每年追施人畜粪水两次,在五月进行首次追肥,八月进行第二次,还可追施适量草木灰或磷酸钙,在追肥后及时浇水。
白头翁常见病害为根腐病、锈病等,根腐病多发生于阴雨季节,会导致根部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从而致使白头翁死亡,可将植株浸泡退菌特后移栽,发病时可浇灌托布津,锈病会危害白头翁的茎叶或使得其他部位产生具有损害性的斑点,防治方法为喷洒石硫合剂、敌锈钠或波尔多液等药物。白头翁会遭受蚜虫的危害,它会啃食嫩芽嫩叶,防治方法为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抗蚜威水分散粒剂均匀喷雾防治。
白头翁一般在春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备用,入中药;全草在春、夏季采收,洗净泥土,晒干备用,入蒙药。
白头翁花期为3-4月,为早春观花植物,花期长,可盆栽植物或布置花坛,作为观花灌木。白头翁还可点缀在草坪间、路旁、假山脚下以及石级前点缀白头翁,即可观花、看果,亦可赏叶。
白头翁的根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主治赤白涧疾,鼻衄,崩漏,血痔,寒热温疟,带下阴痒,瘰疬,湿疹痈疮,眼目赤痛等症状;白头翁的地上部分味苦、性寒,可泻火解毒、止痛、利尿消肿等,主治风火牙痛,四肢关节疼痛,秃疮,浮肿等症状;白头翁的花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的功效,主治疟疾,头疮,白秃疮等症状。
白头翁种子种皮渗透性好,不会阻碍种子对于水分的吸收,但种子含有萌发抑制物。研究发现加入150mg/L赤霉素可促进萌发,提高发芽率、发芽指数,同时也发现使用暖层积+较低温暖层积的处理方法处理种子可缩短萌发时间,种子萌发较集中,整个萌发周期缩短,表明白头翁种子的生理休眠为中度简单形式。
白头翁对细菌脂多糖的白头翁(Lps)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6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从而减少过度的炎症反应和全身损伤;白头翁及其复合物抑制皮肤真菌、酵母、锥体、白色念珠菌;白头翁新鲜汁、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细胞菌敏感性最高;对痢疾、伤寒细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