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30 12:46
白斑笛鲷,学名:Lutjanus bohar (Forsskål, 1775),为笛鲷科笛鲷属的一种海洋鱼类。成鱼背侧为紫褐色,腹侧较淡,体侧鳞具小白点身上无明显斑纹。幼鱼体呈红褐色,越往腹侧越淡;身上有2个略小于眼径的白斑,分别在背鳍第八、第九鳍棘下方及鳍条部后下方。背鳍硬棘10枚,软条13~14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侧线鳞片数55~58枚。体长可达90厘米。栖息于珊瑚礁区,包括潟湖区或外礁,水深10-70公尺处。通常独自巡游于礁区四周寻找猎物,以鱼类为主食,偶而捕食甲壳类、端脚类等。
体长椭圆形,背缘呈弧状弯曲。两眼间隔平坦。鼻孔下方有一沟通至眼前。前鳃盖缺刻不显着,浅而缺如。鳃耙数23。上下颌两侧具尖齿,外列齿较大;上颌前端具犭齿数颗;下颌前端则为排列疏松之圆锥状齿;锄骨齿带叁角形,其后方没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舌面无齿。体被中大栉鳞,颊部及鳃盖具多列鳞;背鳍、臀鳍和尾鳍基部大部分亦被细鳞;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则与体轴平行。背鳍软硬鳍条部间无明显深刻;臀鳍基底短而与背鳍软条部相对;背鳍硬棘X,软条13-14;臀鳍硬棘III,软条8;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叉形。体一致为赤褐色,但体背部颜色较深且沿背缘有二个白斑。奇鳍及腹鳍外缘颜色亦较深。
本鱼栖息在向海礁坡或邻近礁湖的洞穴中,尤喜欢在较低矮礁石居住,常成群在水层中活动,警觉性相当高,以鱼类、甲壳类为食。沿岸珊瑚礁向海面陡坡区,水深5-90公尺处。幼鱼时,独自游动;成鱼后,叁两成群。主要以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食。
本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东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红海、波斯湾、斯里兰卡、印度、安达曼海、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地区、中国沿海、所罗门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瑙鲁、帕劳、密克罗尼西亚、斐济群岛、万纳杜、图瓦卢、东加、夏威夷群岛、法属波里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基里巴斯、澳大利亚等海域。
属中小型食用鱼,鱼肉细,适合盐腌后煎食或做成生鱼片。本鱼的内脏可能累积热带海鱼毒,国外曾有发生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