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19
白星花金龟,是鞘翅目花金龟科昆虫。白星花金龟成虫扁圆形,全体紫铜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前端两侧各有一个白色小斑,近后缘白色斑分布在两侧微凹点处;鞘翅基角稍向外突出,鞘翅上面有纵列的小刻点和大小不等的云片状斑纹;卵乳白色,圆形;幼虫体乳白色,常弯曲成“C”形,头部赤褐色,体背各节均有刚毛;裸蛹黄白色。
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1.7~2.0mm,同一雌虫所产的卵,大小不同,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4~39mm,头部褐色,胸足3对,短小,腹部乳白色,肛腹片上的刺毛呈倒“U”字形2纵行排列,每行刺毛数为19~22根,体向腹面弯曲呈C字形,背面隆起多横皱纹,头较小,胴部粗胖,黄白或乳白色。
蛹:蛹为裸踊,卵圆形,先端钝圆,向后渐削,长约20~23mm,初期为白色,渐变为黄白色。
成虫:成虫体长17~24mm,宽约9~13mm,椭圆形,背面较平,体较光亮,多古铜色或青铜色,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有的足绿色,体背面和腹面散布很多不规则的白续斑。头部较窄,两侧在复眼前明显陷入,中央隆起,唇基较短宽,密布粗大刻点,前缘向上折翘,中两侧具边框,外侧向下倾斜。复眼突出,黄铜色带有黑色斑纹。前胸背板具不规则白线斑,长短于宽,两侧弧形,后缘中部前凹,前胸背板后角与鞘翅前缘角之间有一个三角片甚显著,即中胸后侧片。小盾片长三角形,顶端钝,表面光滑,仅基角有少量刻点。鞘翅宽大,近长方形,肩部最宽,侧缘前方内弯。后缘圆弧形,缝角不突出。背面布有粗大刻纹,肩凸的内外刻纹尤为密集,白绒斑多为横波纹状,多集中在鞘翅的中后部。臀板短宽,密布皱纹和黄茸毛,每侧有3个白绒斑呈三角形排列。中胸腹突扁平,前端圆。后胸腹板中间光滑,两侧密布粗大皱纹和黄绒毛。腹部光滑,两侧刻纹较密粗,1~4节近边缘处和3~5节两侧有白续斑。后足基节后外端角齿状,足粗壮,膝部有白续斑,前足腔节外缘有3齿,后足基节后外端角尖锐。各足跗节顶端有两弯曲爪。
在新疆地区,白星花金龟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粪堆中,粪土交界处等有机质较丰富的地方越冬,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6-7月份是羽化盛期,8月下旬,白星花金龟成虫数量逐渐减少。
在河南省,白星花金龟1年发生1代,一代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于5月中旬出现,羽化盛期在6月上旬-7月上旬。因成虫出土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卵期也很长,一般卵期始于6月下旬,终于10月上旬,幼虫期自7月中旬到翌年4月上旬,蛹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下旬。
在山东菏泽地区,白星花金龟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内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7月为羽化盛期,在9月下旬成虫开始死亡,也有部分入土,寿命一般为92-135d,产卵盛期在6月上旬到7月中旬,卵的孵化盛期为7月上旬到8月中旬。幼虫期在125-142d,4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期(包括预蛹期)为28-35 d。
白星花金龟成虫昼伏夜出,飞翔能力强,具有假死性、趋腐性及趋糖性,喜食腐烂的果实以及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对信息素也有很强的趋性。多产卵于粪堆、截秆、腐草堆等腐殖质较多、环境条件比较潮湿或施有未经腐熟肥料的场所。
白星花金龟幼虫为腐食性,多在腐殖质丰富的疏松土壤或腐熟的粪堆中生活,不危害植物,并且对土壤有机质转化为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小分子有机物有一定作用。在地表,幼虫腹面朝上,以背面贴地祷动而行,行动迅速。
在我国主要分布区域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主要分布的省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以及新疆。
在国外分布于蒙古、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白星花金龟成虫喜食成熟的果实以及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国内为均将其作为害虫进行防治,因此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的防治研究较多,主要的防治方法可概括为农业防治法、化学防治及利用趋性防治,其中利用白星花金龟成虫趋性防治是最广泛使用的方法。
农业防治:在深秋及初冬在白星花金龟发生严重的农田及果园进行深翻土地,集中消灭粪土交界处的幼虫和踊,减少白星花金龟的越冬虫源。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法主要包括利用药剂处理粪肥杀死幼虫以及直接药剂喷雾杀灭成虫。化学方法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好、简便等优点,但由于白星花金龟成虫甲壳硬、飞翔能力强,因此一般化学喷雾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现多采用糖醋液诱杀成虫、诱集植物捕杀等措施防治该虫。
利用趋性防治:糖醋液及腐烂果品诱杀是普遍使用的防治方法之一。将红糖、醋、白酒与水按照4:3:1:2的比例配成糖醋液,对白星花金龟有较好的诱杀作用。除糖醋液诱杀外,也可以利用白星花金龟成虫趋腐性,将腐烂果品装入大口容器里,置于白星花金龟发生较多的田间进行诱杀,减少白星花金龟成虫的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