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9 13:00
2015年7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159号批准同意撤销小腮镇和白泥镇建制,设置新的白泥镇和子营街道。
新设置的白泥镇辖原小腮镇所有村、原白泥镇明星社区、下里村、满溪村、大龙村、民同村、新寨村、金星村、天堂村。
全镇有耕地面积4581公顷,林业面积1734公顷,全镇人口5.8546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3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98元。
根据地理优势,该镇加强市场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建设的原则,使市场功能更完备,设施更齐全。坚持严格管理,彻底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切实做好城镇管理的各项工作,美化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抓好旅游配套服务建设,促进交通、通讯、娱乐、餐饮、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白泥镇虽然地处县城,但由于镇内地形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区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市场繁荣,经济比较活跃;坝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有保证,环绕县城分布,靠近市场,信息来得快;山区田少土多,交通相对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在该镇第四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上,该镇明确提出了“拓宽思路、放开手脚,积极引导城镇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观念上重视,在政治上关心,在经营上扶持”,“建立健全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了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的畅通渠道”,按照“宽环境、扶龙头、强实力”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知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全镇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宜于经果林的发展。全镇已建成经果林1万余亩,形成了以柑橘、梨子、李子等为主的水果基地,主要分布于明星、满溪、下里、上里等地。通过三个50%的调整,蔬菜、水果、西瓜、生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发展红金桔6000余亩,苦丁茶1000余亩,早熟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根据现有资源优势,该镇积极通过以子营农贸市场,果蔬批发市场为窗口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借助白泥红金桔、早熟蔬菜等产品品牌,牵线搭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开辟农产品流通渠道,拓宽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支持农民专业运销大户走联合营运路子,组建一批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企业,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搞好农业新项目开发,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建成保鲜库、批发公司等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
养殖业以养猪特别是在推广三元杂交猪、养羊、牛改为重点,新增各类养殖大户400余户,新增养殖专业村1个,全镇生猪存栏4万余头,出栏3.3万头。以团结水库、方竹电站库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了养渔业,山区主要以稻田养鱼为主。
通过实施渴望工程,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全镇8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用电率达100%,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实现村村通电话,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良好,村级领导班子团结,各村党支部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达1406万元,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全镇人均纯收入达2271元。该镇2001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1999年——2001年获省民政工作全优乡镇;2002年获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党委;党建及精神文明工作第一名,纪检工作第二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党政系列一类乡镇。
白泥镇分为城区、坝区、山区三大块,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因此,该镇着力发展“三区”特色经济。城区是城镇居民主要居住区,以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不断扩大就业,努力推进城镇化。坝区有万亩白泥大坝,有团结水库灌溉,是蔬菜、甘蔗等果蔬的集中种植区,湄黄公路、余石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较为方便,以发展经果林、蔬菜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农业产业化;山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有山塘、水库15座,以发展畜禽养殖、烤烟、水稻、油菜生产为主。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9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一产完成1.85亿元,增长6%;二产完成1.46亿元,增长17%;三产完成2.58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4:24.8:43.8。预计地方财政总收入达0.167亿元;招商引资0.7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预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增长14.4%;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6‰。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亿元,同比增长2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8:24.8:49.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亿元,同比增长38.8%;地方财政收入2650万元,同比增长21.5%;农民人均纯收入5040元,同比增长1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050元,同比增长14%。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五年。“十二五”期末,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8亿元,年均增长14%;实现农业增加值28.5亿元,年均增长7%;实现工业增加值9266万元,年均增长1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1亿元,年均增长4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9亿元,年均增长12.6%;完成招商引资16.2亿元,年均增长14.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02.8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7元,年均增长12.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2.3%。
文体科教全面发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根本,改善辖区内10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完成了原小腮小学和幼儿园整体搬迁,完成小腮中学和白泥中学合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99.5%,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8.5%和98.3%;成功举办省科协摄影、遵义茶香行等大型采风活动,承办了方竹杯钓鱼邀请赛,吸引了国内众多钓鱼爱好者前来参赛,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开展。
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圆满实现了“双降”目标,全面实施二孩政策;顺利推进计卫整合工作,累计投入资金50万元,改扩建魁龙村、中关村2个村级卫生计生服务室;新农合参合率达98.3%,新农保参保率达80%,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社会事务工作成效显著,发放城乡低保金、优抚对象生活及医疗补助等惠农资金336.7万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白泥建设,协助修订完善了矛盾多元化解在基层的国家标准,创新推出“六小”活动,丰富和拓展了“余庆经验”。统计、工青妇、档案、消防、供电、通讯、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城镇建设亮点突出。湄黄、施余公路贯穿全境,即将建成的凯余高速、江口至六盘水高速将在这里交汇,白泥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天湖新城开发、河东新区开发、县城地热资源开发如火如荼,锦绣华庭、时代花园、风景名苑等一个个商住小区把县城装扮得靓丽纷呈;三角花园广场、河滨文化广场、图书馆、体育馆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里,呈现的将是一个崭新“休闲之都、文化大镇、投资福地”。
团结湖省级森林公园是余庆县城森林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县城约5公里,园内森林茂密挺拔,湖泊宽广优美,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她以秀美的森林景观和宁静碧绿的水域风光为主要特色,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集山体、湖泊、森林、古迹于一体,具有幽、秀、野、旷的景观特色,是郊游、度假、娱乐、会议的理想场所。
一是紧扣“农”字:必须强化特色意识,突出“农”字,这是确保农家乐旅游做鲜做活的核心和灵魂。从农家乐的规划建设上,环境要有农村山水田园风貌,建筑上要有农村的特色。要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力求做到周边有山有水、有田有地,尽量避免开在交通要道和集镇化的地方,努力展现农家乐旅游的魅力。
二是紧扣“家”字: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要注意保持农村农家的乡土本色,要给游客一种住在农家、吃在农家、玩在农家、乐在农家的感觉,经营风格要有农家特色,服务要给游客“家”的感觉,避免城市化、饭店化倾向。
三是紧扣“乐”字:要在增添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等文化品位方面下功夫,加强文化内涵和挖掘。要结合地域特色和自身实际,设置游客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娱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