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记

更新时间:2022-02-12 15:59

白海记是武汉老字号的时装店,创建于1938年。首创收腰款式中国旗袍,驰名中外。一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白海记”仍是武汉人心中时尚的代名词。而在那些老武汉人的心中,它更是一段关于青春,关于生活,关于记忆的最美丽的镜像。

简介

“白海记”的创始人白海山,于1938年在汉口华清街新康里开设了白海记时装店。白海记吸取众家之长,首创了有腰翘的合身贴体旗袍。还采用不同的面料和工艺方法,缝制不同季节的旗袍。用的是镶滚和嵌牙手艺,再配上各种时新的空花扣、实心扣等,富有特点,自成一家。不仅闻名武汉三镇,上海、南京等地的贵妇亦纷纷慕名而来,甚至连香港的太太小姐们也来此定做旗袍。新中国成立后,白海记的声誉不减当年。从1964年起,白海记旗袍开始出口。

创业

“白海记”的创始人为黄陂人白海山。白海山在16岁时即从师学习裁缝手艺,后来,为提高技艺,又先后到郑州、上海从名师学艺,回到汉口后,经过一番筹备,于1938年在汉口华清街新康里开设了“白海记时装店”。整个店面只有10平方米左右,一台缝纫机,干活的人只有白海山本人及其妻叶挑、弟弟白荣山三人,活多时,临时请几个人帮帮工。白海记旗袍,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女式服装,其设计和做工均有许多创新,深受妇女喜爱。40年代,白海记旗袍因工艺精湛而在汉口风行一时。白海山做的旗袍富于创新、自成一家,可称是最早的“汉派”服装。白海记的旗袍好在体贴入微、丝丝入扣,且并不墨守陈规,总能紧随时尚的脚步,像掐腰和垫肩这些时髦的要求,白海记都会做得很好。当时,有个交际花慕名而至白海记定做了一件紧身、滚边、嵌牙的旗袍,穿出来光彩照人,美艳非凡,从而轰动一时。从此,白海记名声大噪,生意兴隆,人员也增加了7、8个。武汉沦陷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白海记迁店于法租界境内(原胜利街205号),维持营业。抗战胜利后,白海记又重展宏图。此时白海记的缝纫手艺已经在江城首屈一指,其旗袍的缝制技术已是炉火纯青,门庭若市,顾客盈门。

技艺

清末时的旗袍是沿袭满族妇女的直统型服式,旗袍都是直筒形的,腰身、袖筒都很宽大,不能表现妇女身体的曲线美。辛亥革命后,虽作多种改良,但均不能显示妇女体型的曲线美。白海山看到了直筒型旗袍的不足,于是吸取众家之长,首创有腰翘的紧身旗袍。在缝制时,根据妇女的体型,以紧密的排扣,前后片紧紧连在一起,使妇女的胸、腰、臀等各部位曲线显露。

白海记的旗袍注重研究样式和花色品种的变化,设计有腰翘的紧身旗袍代替直统旗袍,并能按顾客体型确定式样,经顾客满意后再缝制。其所用面料依质而异,缝制单夹皮棉各式旗袍时均采用镶滚、嵌牙工艺,配上时新的各种空花扣、实心扣。其款式有海派大襟、胸褶大襟和紧扣立领、开花领等。

白海记的旗袍在量尺码上亦与众不同,除量腰大、衣长、领围、袖长外,还按比例测量上腰、中腰及臀围等部位的尺寸。裁剪时,由裁剪师傅划好衣片,经白海山过目后再动剪,如有不当之处,白则自行修改。其缝制工序均有严格要求。

此外,白海山还采用不同的面料和不同的工艺方法,缝制不同季节的旗袍。如春天做灰鼠皮的,夏季做绸料小纺、花石纱的等等,富有特色,自成一家,深受妇女的喜爱。

发展

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旗袍一度减产甚至停产,但对高级旗袍或便装的单裁、单制从未间断,故招徕不少知名人士、港澳同胞、国际友人上门定制。70年代末,旗袍始而再兴。80年代初,白海记旗袍采取中装西做的方法,尤其在领型上颇多变化,从中式便装立领发展为半开胸领、燕式领、飘带活结领、圆领、尖领等。衣褶工艺则有腰褶、肩褶、奶褶、胸褶,以及连袖式、装袖式、长短袖,对开襟、斜开襟、圆大襟、开胸琵琶襟,高衩、低衩等几十种样式。衣长可及膝盖以下直到脚背处各不相同。

白海记时装店在合作化时参加合作社,“白海记”的声誉亦不减当年,从1964年起,“白海记”旗袍开始出口。后经多次调整,1982年,重新启用白海记招牌——武汉市白海记时装厂,厂址设中山大道1028号,并设有来料加工门市部和产品自销门市部。1985年,有职工154人,缝纫专用设备60台,年产时装12.77万件,其中出口0.65万件;工业总产值330.21万元,利润34.2万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