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1 13:24
白灵侧耳(学名:Pleorotus nebrodensis)是侧耳科侧耳属真菌,又被人们称作白灵芝菇、翅鲍菇、克什米尔神菇、白灵菇以及白阿魏蘑等。菌盖呈现洁白无瑕的色泽,时而会点缀着浅褐色的条纹。其菌盖边缘在初期会内卷,随后逐渐平展开来,主要展现出掌状或马蹄状的形态。菌肉质地白净;而菌柄则长3-10厘米不等,直径在1-3厘米之间。菌褶的长度各不相同,它们近乎延生,偏于菌盖一侧生长,且多为实心生。孢子则呈现出光滑透明的特质,无色且呈椭圆形,内部含有一定的物质。
子实体:子实体一般较大。菌盖白色或淡黄色,有时有龟裂斑纹。直径5-15厘米,初期近扁球形,很快扁平,基部渐下凹或平展,无后檐或稀有后檐,纯白色,厚,表面近平滑或似绒状。
菌丝:白灵侧耳的菌丝粗壮,锁状联合结构明显。双核菌丝是白灵菇菌丝的主要菌丝形态。
菌肉:菌肉甘甜。孢子椭圆形或腊肠形,其顶端具歪尖,(12-14)微米×(5-6)微米,内含一个大油滴。
菌褶:菌褶白色,后期带粉黄色,延生。后期渐成淡黄色,有时延生在菌柄上的菌褶呈网状。
菌柄:长3-8厘米,粗2-3厘米,侧生,稀偏生,上部粗而基部往往细,粗糙,内部白色,质较嫩脆,实心。担子4小梗,向下逐渐变细。
营养:在自然界中主要发生于伞形科大型草本植物上,是一种腐生菌,有时也兼有寄生的性质,但其栽培材料比一般的侧耳狭窄得多。经过不断的驯化和改进,利用阔叶树的木屑(甚至松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等为主要原料进行栽培。
温度:白灵侧耳是一种低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在35-36℃菌丝停止生长。菇蕾分化温度0-13℃,子实体发生的温度范围是5-18℃,最适温度为7-13℃。
水分: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大量水分。培养料的料水比为1:(1.2-1.3),子实体在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时发育正常。
光线: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菇蕾分化需一定的散射光。低温情况下,在较强的光线下也生长良好,一般在300-60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子实体发育正常。
空气:菌丝体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需要新鲜的空气。在不通风的菇房中,容易产生畸形菇。
酸碱度:白灵侧耳在自然界中是生长在新疆阿魏的根上,白灵侧耳根系的土壤呈微碱性,pH为7.8。白灵侧耳的菌丝可在pH为5.0-11.0时生长,但最适pH应为6.5-7.5。
野生白灵侧耳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在中国仅分布在新疆木垒、清河、托里等地。
白灵侧耳属中低温型的食用菌,栽培季节应以秋末接种,冬春长菇。在中国,黄河以北省区宜于8月上旬接种,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出菇;华东长江流域以南省区,宜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接种,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出菇;南方高海拔山区和北方高寒地区可适当提前。菌种生产按菌袋接种日为起点,向前推80-90天进行
中国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及中原河南、山东等省多为短袋,日光棚露地摆袋栽培或像平菇一样叠袋墙式栽培;福建、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采用菇棚畦床栽培,或长袋室内架层立体栽培。白灵侧耳栽培的出菇方式有以下几种:
白灵侧耳主要是袋栽,其培养料配方为:
上述原辅料加水拌匀,含水量不低于60%,pH6.0-6.5。栽培袋规格:长袋12厘米(或13.5)厘米×55厘米,短袋15厘米×34厘米或17厘米×35厘米。按常规进行装袋,灭菌,冷却。
待料温降至30℃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白灵侧耳菌种。长袋的袋面打三四个接种穴,菌种入穴后,用胶片封口,每瓶菌种可接30袋;短袋的解开袋口将菌种接入料面并封口,接种最好选择夜间或清晨进行,有利于提高菌袋的成品率。接种后的菌袋及时搬入室内重叠排放、发菌、培养。培养室温度调节到23-25℃为适。10-15天进行第一次翻袋拣杂。气温高于30℃时应叠堆改码放疏袋散热;切忌喷水,室内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发菌期间室温应维持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下,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干燥,并尽量避光培养。发菌过程中及时倒堆检查菌种成活及污染情况,若袋内有小面积污染,可用克霉灵等杀菌剂注射杀灭,若感染严重应及时捡出清除。同时应注意检查害虫,一旦发现,及时喷洒杀虫剂杀灭,若袋内感染虫害严重,应立即拣出清除。经40-50天的培养,菌丝即可在袋内长满。
菌丝长满袋后,即可搬出菇房棚内上架或在发菌室内进行后熟处理。白灵侧耳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因此时菌丝较弱,不能适应出菇的要求,还应进行20-40天的后熟处理,让白灵侧耳菌袋洁白、菌丝浓密,才能移入出菇棚出菇。所谓后熟处理就是在20-22℃的温度下继续培养20-30天,有资料显示,继续培养30-35天的处理产量更高。不进行后熟处理的菌袋,出菇率较低。后熟时间长短因品种而异,有的菇农采用不发酵原料直接灭菌的方式,后熟期也可缩短。
白灵侧耳属于变温型出菇的菌类,出菇时温度要求严格,菌丝体生长达到生理成熟后,需要变温或低温处理才能够出现菇蕾。目前,常用的诱导方法是在0℃处理7天,或在0-13℃的出菇棚内保持昼夜温差10℃以上处理10-15天。不经过低温或变温处理的菌袋,一般不出菇或出菇甚少。
菇蕾形成后,为确保养分集中长好优质菇,要疏蕾控株,对丛生的选优去劣,摘掉多余的菇蕾,短袋一袋留一朵,选蕾控株的同时剪掉袋口薄膜,让菇体更好的接触空气。长袋的按接种穴定位,每穴保留一朵,多余的采掉。疏蕾后进入出菇管理,菇棚保持13-18℃最为理想,超过20℃菇蕾分化虽快,但影响菇质;低于10℃生长缓慢,3℃以下时菇蕾停止发育,甚至萎缩。空气相对湿度80-90%。白灵侧耳生长期一般不在菇体上直接喷水,气候干燥时,可在空间喷雾状水,或在地上泼水增湿。菇棚内保持空气新鲜,光照强度为500-800勒克斯,如果达到上述要求,菇体会发育正常,肥厚,菌柄短,色洁白;否则,菌柄长,形态变异。
从接种到采收,因菌种不同,菌龄长短不一,一般需90-120天。无论是哪一种菌株,从米粒状原基出现到子实体成熟,在适温条件下一般需12-15天。从形成拇指大的菇蕾到采收一般只需5-7天。成熟期菇房温度控制在10℃以上20℃以下子实体品质最优。子实体成熟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即可,不可过湿;同时应加强通风透气,保持散射光照,使其菇体肥厚,色泽洁白。
当菇盖初平展,边缘内卷时即可采收。过熟时菌盖边缘上翘,颜色变为黄褐色,影响品质。白灵侧耳一般采收一潮菇,生物转化率60-70%,生长周期100-135天。也可以将采收后的菌袋注水或覆土,管理得法可再长一潮菇。一般可采收一次,若进行补充营养液处理,也可出二茬菇。
白灵侧耳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它含有的真菌多糖和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及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同时,它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富含维生素D,是中老年和青少年补钙的理想之选,还有利于防治老年心血管病、骨质疏松等。白灵侧耳中含丰富的真菌多糖,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此外,经常食用百灵菇还能清热解毒,可以起到消积、杀虫、镇咳、消炎及防治妇科肿瘤等功效。
保护级别:白灵侧耳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数据不足(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