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1 11:31
淡枝沙拐枣(Calligonum leucocladum (Schrenk) Bunge)是蓼科沙拐枣属植物,灌木,高50-120厘米(记载有2米)。老枝黄灰色或灰色;当年生幼枝灰绿色,纤细。叶线形,长2-5毫米,易脱落。花较稠密,2-4朵生叶腋;花梗长2-4毫米。果(包括翅)宽椭圆形;瘦果窄椭圆形,不扭转或微扭转;翅近膜质,较软,淡黄色或黄褐色,有细脉纹,边缘近全缘、微缺或有锯齿。花期4-5月,果期5-6月。
灌木,高50-120厘米(记载有2米)。老枝黄灰色或灰色,拐曲,通常斜展;当年生幼枝灰绿色,纤细,节间长1-3厘米。叶线形,长2-5毫米,易脱落;托叶鞘膜质,淡黄褐色。花较稠密,2-4朵生叶腋;花梗长2-4毫米,近基部或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宽椭圆形,白色,背部中央绿色。果(包括翅)宽椭圆形,长12-18毫米,宽10-16毫米;瘦果窄椭圆形,不扭转或微扭转,4条肋各具2翅;翅近膜质,较软,淡黄色或黄褐色,有细脉纹,边缘近全缘、微缺或有锯齿。花期4-5月,果期5-6月。
播种和扦插育苗均可,但以播种育苗为好。
采种:淡枝沙拐枣具2次开花现象,果熟期较短,应子6月底第一次果熟和10月中、下旬第二次果熟时及时采集。否则成熟果实易被大风吹失。
淡枝沙拐枣种实生活力较强,但发芽较为困难,春播时种实应进行催芽处理。通常采用。
播种方式:秋季播种,种实可不作催芽处理,随采随播。春播或秋播均可,一般以秋播为好。春播时,待土壤解冻,所处理的种实吐芽后播种。通常采用条播,开沟播种,沟深6厘米,行距30厘米,每亩播种量6-8公斤。
苗期管理:淡枝沙拐枣幼苗耐早能力较强,但极不耐水湿,土壤过湿易引起根腐病而死亡,但在较厚的沙土上,土壤过干,也会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在当年6-7月份可酌情灌水一次,切忌大水漫灌,或灌水过多。由于沙漠地区通常多风,为了减少风蚀,不宜松土,但在沙壤土上育苗可行松土,次数也不宜过多,一般1-2次即可。
淡枝沙拐枣也可采用插条育苗,通常选取1-2年生枝条,插穗长20厘米为宜。行距30-40厘米,株距10厘米。
淡枝沙拐枣不耐盐碱,不耐水湿,适生于较干旱通气良好的沙土上,因此苗圃地应选择在无盐碱,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质壤土上。
沙土或沙质壤土通常可不整地,也可在初冬季节直接筑床,先灌足底水,待翌春后,整地筑床。一般采用平床,苗床5×1米或10×2米均可,也可采用大田式育苗。沙漠地带通常多风,菌圃方位应与主风向垂直,床埂设机械沙障,以免大风吹走苗床沙土或为害幼苗。
植苗造林:多在春季造林,也可秋季造林。在冬灌沙地上通常不需整地,一般在春季4月上、中旬,待冰雪融化后立即抢墒挖穴栽植。坑穴30×30×30厘米,株行距1×2米或2×2米。在有条件的地方,栽植后可灌水一次。流沙地表面极易风蚀,造林后应用苇子、芨芨草设置机械沙障,减轻风沙为害,保护幼树生长发育。
直播造林:选择地势平坦婀沙地,初冬灌水后,挖穴点播,穴深10-15厘米左右;株行距2×2米或2×4米,每穴下种3-5粒,播后覆土踏实。在多风地区应设置沙障。
插条造林:春季四月中、下旬,选取1年生的粗度为1厘米左右的枝条,截成40-50厘米长,春插前将插穗浸水催根1天,使其充分吸水,再用湿沙分层覆盖2-3天,取出抢墒扦插。株行距1×2米、2×4米或1×1米。插后应及时灌水一次。
枝条较茂密,枝干坚硬,抗风蚀沙割能力强,也耐沙埋,枝条下部被沙堙后其生长更为迅速,并能在沙埋处形成新的枝条,是沙漠地区良好的固沙植物。
淡枝沙拐枣为中等饲用价值的牧草。单株可食部分产量高,草群产量低,营养成分含量一般,适口性较低。它的可食部分主要是当年生嫩枝与果实。骆驼一年四季爱吃,夏、秋两季羊采食当年生枝条和果实,冬季不喜食,牛和马一般不食。
淡枝沙拐枣生长于海拔500-1200米的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沙地。喜光性强,极不耐庇荫。它耐干旱,耐高温,在年降水量100毫米,蒸发量2500毫米。7月份气温在40℃左右的古尔斑通古特沙漠地带生长良好。在年降水量仅有16.6毫米,蒸发量高达对3003毫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47.6℃的吐鲁番县沙地和沙砾质戈壁上,地下水位深达5米以下,淡枝沙拐枣生长十分健壮,2年生苗高1米以上。
它耐严寒,在冬季极端气温-40℃以下韵旗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沿岸沙地上,白皮沙拐枣能安全越冬,毫无冻梢。它还耐瘠薄,喜生长于半固定的沙丘上或沙地上,在砾质戈壁上,也能生长。它不耐盐碱,不耐水湿,在通气不良的粘土上或排水不良的壤土上,生长较整,往往引起死亡。
在天然分布区内,年平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41℃,年降水量100-150毫米,蒸发量达3000毫米左右,无霜期130-140天,土壤为灰钙生、棕钙土或灰棕色荒漠土。白皮沙拐枣通常与自梭梭、梭梭、多枝柽柳等荒漠小乔木或藏木混生,一般呈片状或块状分布。
分布于中国新疆沿天山北麓各县和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