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6 12:18
白皮锦鸡儿(学名:Caragana leucophloea Pojark.)是豆科、锦鸡儿属灌木。树皮黄白色或黄色;小枝有条棱,嫩时被短柔毛,常带紫红色。假掌状复叶有4片小叶,托叶在长枝者硬化成针刺;叶柄在长枝者硬化成针刺,小叶狭倒披针形,先端锐尖或钝,有短刺尖,两面绿色,稍呈苍白色或稍带红色。花梗单生或并生,关节在中部以上或以下;花冠黄色,旗瓣宽倒卵形。荚果圆筒形,内外无毛。
灌木,高1-1.5米。树皮黄白色或黄色,有光泽;小枝有条棱,嫩时被短柔毛,常带紫红色。假掌状复叶有4片小叶,托叶在长枝者硬化成针刺,长2-5毫米,宿存,在短枝者脱落;叶柄在长枝者硬化成针刺,长5-8毫米,宿存,短枝上的叶无柄,簇生,小叶狭倒披针形,长4-12毫米,宽1-3毫米,先端锐尖或钝,有短刺尖,两面绿色,稍呈苍白色或稍带红色,无毛或被短伏贴柔毛。
花梗单生或并生,长3-15毫米,无毛,关节在中部以上或以下;花萼钟状,长5-6毫米,宽3-5毫米,萼齿三角形,锐尖或渐尖;花冠黄色,旗瓣宽倒卵形,长13-18毫米,瓣柄短,翼瓣向上渐宽,瓣柄长为瓣片的1/3,耳长2-3毫米,龙骨瓣的瓣柄长为瓣片的1/3,耳短;子房无毛。荚果圆筒形,内外无毛,长3-3.5厘米,宽5-6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干山坡、山前平原、山前荒漠至山地草原灌丛、山前冲积扇、冲积扇荒漠、山谷、戈壁滩,海拔700-2250米。
白皮锦鸡儿为强旱生灌木,耐干旱、抗风沙的能力极强。其中国分布地区的生态环境极端严酷,地表基岩裸露或满铺砾石,砾石表面具有黑褐色的荒漠漆皮,阳光强烈,空气灼热、干燥,大气极端干旱,常年多风,夏热冬寒,温差剧烈。年平均气温4-10℃,7月份均温18-25℃,极端最高温度达32-43℃,元月份均温-10℃左右,极端最低温-32-28.5℃,≥10℃的年积温3100-3500℃;年降水量多在50毫米以下(中国内蒙古的额济纳地区年降水量仅20-30毫米,新疆的伊吾地区年降水量仅有35毫米);冬春多大风,全年大风日数达85-90天。地面剥蚀极强,使土壤高度石质化,在残丘地段多为砾质石膏灰棕荒漠土,山前洪积扇为砾质灰棕荒漠土,在古河床和现代侵蚀沟多为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
在马宗山—诺敏戈壁荒漠区,白皮锦鸡儿多生于地表径流稍为集中的冲沟中,常与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组成白皮锦鸡儿、霸王荒漠群落,但在覆有薄沙层的地段则与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组成白皮锦鸡儿、驼绒藜荒漠群落。它们的盖度都不超过10%,因此群落的产量均不高。
分布于中国新疆(阿勒泰、青河、富蕴、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奇台、吉木萨尔、阜康、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石河子、和布克赛尔、额敏、塔城、托里、沙湾、奎屯、乌苏、精河、博乐、温泉、伊宁、察布查尔、昭苏、伊吾、哈密、巴里坤、吐鲁番、托克逊、和硕、和静、焉耆、轮台);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甘肃河西走廊(高台、安西);中亚和蒙古国也有分布。
白皮锦鸡儿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4月初开始返青,5-6月开花,6-8月结实,10月枯黄。
种子在原生境自然群落中的健康植株上采集。将采集的荚果充分混匀放置在白色尼龙网袋中,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晾干1周,然后将自然开裂荚果的种子保存在室温(相对湿度为25-36%,温度为21-29 ℃)条件下的牛皮纸袋中,直至育苗。
育苗土壤为灰漠土,移苗前将土壤翻耙均匀,土质基本一致。5月,待幼苗长出1对复叶后进行移植,间距约30厘米。为保证幼苗存活,移苗后浇透水。移植后前2周每周浇水1次,之后每2周浇水1次,至8月底。第2年春浇水1次,以后主要依赖自然降水。生长期间定期拔除杂草。
白皮锦鸡儿灌丛较高大,是荒漠地区骆驼和山羊的良等饲用植物。骆驼一年四季均喜食,山羊在春季喜食其花及嫩枝,于夏季和秋季喜食其当年生枝。据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规划教研室,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荒漠区所采集的白皮锦鸡儿果后营养期的样品进行常规和氨基酸分析,它的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和灰分均较高,而蛋白质含量偏低,必需氨基酸总量中等。白皮锦鸡儿亦为荒漠地区的防风固沙及保土植物。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