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白眉朱雀

更新时间:2024-01-25 13:33

喜马拉雅白眉朱雀(学名:Carpodacus thura):小型鸟类,体长15-17厘米,体重24-35克。额基、眼先深红色,前额和一条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沾有粉红色并具丝娟光泽,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头顶至背棕褐或红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腰紫粉红色或玫瑰红色。头侧、颊和下体玫瑰红色或紫粉红色,喉和上胸具细的珠白色,腹中央白色。

形态特征

喜马拉雅白眉朱雀雄鸟额基、眼先、颊深红色,额和一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羽缘沾粉红色具丝绢光泽。头顶、枕、后颈、背、肩棕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腰和尾上覆羽玫瑰红色,尾黑褐色,羽缘稍淡。两翅覆羽暗褐色,小覆羽外翈羽缘暗红色,中覆羽具粉红色端斑,大覆羽外翈羽缘棕白色。飞羽暗褐色,羽缘淡褐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淡色羽缘较宽,刚换上的新鲜羽毛羽缘多缀有玫瑰色。下体暗玫瑰红色,颏、喉和上胸具珠白色羽干纹,腹中央白色或灰白色。

雌鸟前额白色杂有黑色,头顶至背橄榄褐或棕褐色、具宽的黑褐色纵纹,眉纹皮黄白色。腰和尾上覆羽棕黄或金黄色、具细的暗褐色羽干纹,两翅和尾黑褐色,外翈羽缘色淡但无玫瑰色沾染。下体皮黄白色或污白色、密被黑褐色羽干纹。

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脚橄榄褐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4-37克,♀18-35克;体长♂154-183毫米,♀156-180毫米;嘴峰♂10-13毫米,♀10-13毫米;翅♂80-88毫米,♀74-84毫米;尾♂75-86.5毫米,♀76-83毫米;跗蹠♂20.5-24毫米,♀19-2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喜马拉雅白眉朱雀是一种高山鸟类。栖息在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灌丛、草地和生长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马拉雅山和玉龙山地区甚至到海拔5000米的雪线附近,也栖息于树线附近的疏林灌丛和林缘等开阔地带。冬季也常下到海拔2000米的沟谷和山边高原草地。

生活习性

留鸟 ,垂直迁移,夏季于高山及林线灌丛,冬季于丘陵山坡灌丛。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有时与其他朱雀混群。取食多在地面。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小群,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也常停息在小灌木顶端。性较大胆,不怕人。

食性:以草子、果实、种子、嫩芽、嫩叶、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叫声:鸣声似赤胸朱顶雀的唧叫。常有的叫声为偏高的嘁喳声deep-deep, deep-de-de-de-de或快速的尖叫 pupupipipipi。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来源不明:阿富汗。

繁殖方式

繁殖期7-8月。6月中下旬即已成对和开始站在灌木顶端鸣叫。营巢于距地不高的低矮灌木丛中,巢呈浅杯状,用枯草茎、草叶和草根构成,内垫有兽毛。每窝产卵3-5枚,卵深蓝色、被有少许黑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2.3毫米×16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