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0 08:58
碑阳释文
(碑额)白石神君碑
盖闻经国序民,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二义,或祈或报。报以章德,祈以弭𡧱。古┘先哲王,类帝禋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建立兆域,脩设坛屏,所以昭孝息民,辑宁上下也。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壹,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犹自挹损,不求礼秩。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䓁,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于是,遂开袥旧兆,改立殿堂,营宇既定,礼秩有常。县出经用,备其牺牲;┘奉其珪璧,絜其粢盛。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敬恭眀祀,降福孔殷。故天无伏阴,地无鲜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时无𨒫数,物无𡧱生。用能光远宣朗,显融昭眀。年谷岁熟,百姓丰盈。粟升五┘钱,国界安宁。尒乃陟景山,登峥巆,采玄石,勒功名。其辞曰:┘巖巖白石,峻极太清。皓皓素质,因体为名。惟山降神,髦士挺生。济济俊乂,朝野充盈。灾𡧱不┘起,五谷熟成。乃依无极,圣朝见听。遂兴灵宫,于山之阳。营宇之制,是度是量。卜云其告,终然┘允臧。匪奢匪俭,率由旧章。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玄图灵像,穆穆皇皇。四时禋祀。不愆不忘。择┘其令辰,进其馨香。牺牲王帛,黍稷稻粮。神降嘉祉,万寿无疆。子子孙孙,永永番昌。┘
光和六年,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元氏令亰兆新丰王翊,字元辅。长史颍川申屠熊。丞河┘南李邵。左尉上郡白土樊玮。祠祀掾吴宜。史解微。石师王眀。┘
碑阳题跋
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簿程疵守门,传白石将军教:吾祠今日为火所烧。┘
碑阴释文
碑阴题跋
重修都翁记。┘都惟张郍绪,贾吉,张信,苏进,苏袁,┘任方,吴方,裴顺,刘让,┘张义,男张用,钱一贯,为都三伯,共计一十口,┘李方,刘演,柳荣,康诚,┘王吉,王吉,董秀,李宁,┘杜旦,史秘,李新,安荣,┘么□,么斌,么璘,么隆,么□,┘□□,孙显,李玉,张清,┘赵征,□□,张能,李谦,任铎,┘└┐左村,苏家庄,都唯郍头苏琮,男苏诚,苏隆,┘孙五人,婆妇伍个并长欲共十八口,┘└┐广化寺主,┘□僧恵具钱伍佰,┘唯郍头张志,苏□,苏正,┘冯竧,安秀,苏顺,苏则,┘└┐└┐└┐东庄李元,成政,成谏,李能,┘李元,成和,么隆,麻新,李巳,┘李海,李润,成昌。┘
真定府石匠谷亮并檀卿记。┘
(说明:加粗,表示碑作异体;□,表示一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分行;└┐,表示空行。)
据碑文记载,《白石神君碑》刊刻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一说是常山相冯巡、元氏县令王翊等为了颂扬白石山神之德而立,一说是纪念常山相冯巡等为白石山神立祀功德的。
风格上,《白石神君碑》是以方整用笔为主的,在书法精神、书法习惯上与六朝人书法有一定区别。如第一行“急”字,结体法度森严,直开六朝、唐人书法之先河,又用笔生动:首先,某一笔画放在某处,似乎都是经过计算似的,几乎没有什么偏差;其次,第二道长横画起笔处似乎有一顿错的用笔,较上下两横画的起笔处都要夸张些,落笔处则有一个向下再向上的挑势,鲜活处顿时彰显;再次,下部“心”旁向右方有一长捺笔,起笔时先向下有一小竖笔,然后再转而向右捺去,在行笔过程中笔锋向上用力,笔道稍显上拱,随后笔锋再向下压按,最后再向右上方挑提,这种提按收放的变化过程都是在不动声色中完成的,完全是一种静中寓动的境界。第十三行“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等字的结体都稍显长形,结体与用笔较为活泼。
技法上,《白石神君碑》的用笔与《景君碑》极相似,下垂的笔画多呈尖形,不作回锋用笔处理,即所谓“悬针垂露”,如“雍”字上部的点画与横画缩小后移到左旁的上部,把一个上、下、左、右几种结构的文字化合成左右结构的文字,将上面两笔画移到左边,也增加了左边笔画的重量,文字整体也就平衡了许多。结体严谨而统一,秀丽通俗,字形方正,不少字略长,变化有度,笔画匀称精到,典雅秀美,波磔妩媚,横竖相当平直,转折方圆皆备,撇捺较舒展。章法排列十分整齐,布白均匀。因过于规整平稳,有呆板之状。
宋代金石学家洪适: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尔。(《隶释·卷三·白石神君碑》)
清代古文字学家吴玉搢:常山相冯巡、元氏令王翊等题名之后,仍有隶字二行,其一云: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簿某人刻字。此碑重刻,本有可考,燕公所收本,偶兀此字,故但以书法定其时代,然亦精于鉴矣。又予细读此碑,并以《三公》《无极》二碑相比较,恐此叙铭亦非汉人所作,盖其体轻而味浅,亦无汉人苍厚之致。意原碑已毁,此亦元玺间人摹古为之者,非特其字为重刻也。然魏晋以后,隶法日坏,此慕容时所刻,犹能整齐如此。不得不叹为司隶衣冠矣。(《金石存·卷九·隶四·汉白石神君碑》)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碑未有隶字一行,云“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簿程疵家门传白石将军教:吾祠今日为火所烧”。元玺,前燕慕容儁年号。此等妖妄之词,公然刻之石上,甚矣,人之好怪也。或疑此碑为前燕重刻,予观其字体方整,已开黄初之先。汉隶遒逸之格,至此小变。然慕容僭伪,讵能办此。况字体亦绝不类,要为汉刻无疑矣。(《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一·汉·元白石神君碑》)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吴山夫因洪说而傅会,谓其文并非汉文,其言固谬。然洪说亦非也。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为最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至于慕容前燕元玺甲寅之岁,上距斯碑之立,已百七十年。而小隶之笔未必出于文人钜卿。乃亦能遒劲如此,是可宝已。(《两汉金石记·卷十一·白石神君碑》)
清代书法家郭尚先:《白石神君碑》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观程疵书,清遒简远,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即此碑结法,要自谨严也。(《芳坚馆题跋·卷一·汉白石神君碑》)
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且今所存魏晋分书,亦皆风骨棱峋,尚未庸俗至此。大抵书手有工拙,镌刻有高下,石质有美恶,未可一概论也。吴山夫遽以碑后燕元玺云云,为重刻之证,不知此特记祠为火烧之情,且字体草率,与全碑亦不类,翁氏驳之是也。(《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一·汉·白石神君碑》)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①凝整则有《衡方》《白石神君》《张迁》。(《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②《衡方》《张迁》《白石神君》《上尊号》《受禅》,皆方笔也。(《广艺舟双楫·卷五·缀法第二十一》)
《白石神君碑》原立于河北元氏县白石山南麓白石神君祠内。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白石神君祠因北沙河洪水塌圯,元氏知县刘从仁重修白石神君祠,将碑移置城内重修的学宫内。明代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移置城内开化寺。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复移置城内学署(原明代学宫)。民国时期,改为女校。解放后,移置县文化馆院内。“文革”初期,移置正定县隆兴寺内,掩埋于地下。1989年运回元氏县,置于封龙山南麓封龙书院汉碑堂。
《白石神君碑》的拓本主要有4种:
①清康熙年间拓本。第六行“䓁”字下不连石花。第十一行“清”字左旁“氵”的第一点完好,右旁“青”字基本完好。
②嘉道年间拓本。第六行“高䓁”二字未损。第九行“燀”字左旁稍损。第十三行“匪俭”的“匪”字完好。
③道光年以后拓本。第六行“高䓁”二字全损。
④清末以后拓本。多将碑额及碑阳题跋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