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牛羚

更新时间:2024-06-27 14:41

白纹牛羚(学名:Damaliscus pygargus):哺乳纲、牛科、转角牛羚属的一种羚羊。头体长140-160厘米;尾长30-45厘米;肩高73-94厘米;体重55-80千克。角形似竖琴,呈环绕状,可达50厘米以上。雄性较大。体色为巧克力褐色,下腹部为白色,前额到鼻间有一道白色条纹。尾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色斑。

动物学史

白纹牛羚因为遭到移居者的猎杀,南非的数量曾一度减少到17只。但是南非白纹牛羚成功摆脱了厄运。1837年荷兰农民亚历山大·范德·瓦·比利(Alexander van der Bijl)为了保护最后的17只白纹牛羚,为它们建了一个围栏,这些白纹牛羚都没跃出围栏一步,因为白纹牛羚不善跳跃。它们连最简易牲畜围栏也无法越过,也正是这一特点,让白纹牛羚免遭灭绝的厄运。

1931年,为了保护世界上仅存的17只白纹牛羚,南非专门在布列大司多建立了一个白纹牛羚国家公园来保护白纹牛羚。没有了猎杀,白纹牛羚的数量开始逐渐恢复。尽管白纹牛羚的数量有所增长,但是这个栖息地似乎并不太适合它们。20世纪60年代,公园内就有一半白纹牛羚死于蠕虫感染、缺铜症和其他疾病。1961年,为了更好地满足白纹牛羚的生存需求,白纹牛羚国家公园将它们“举家搬迁“到更适合它们的斯韦伦丹的高山硬叶灌木群中。

1969年,白纹牛羚的数量开始大量增加,达到国家公园承载量的极限。保护人员开始将白纹牛羚迁移到南非其他国家公园和私人保护地。那时由于有效的保护及合适的栖息地,全球白纹牛羚的数量已有800只。截止2016年,它们的数量接近3000只。虽然还谈不上可观,但它们的未来已经非常乐观了。

形态特征

白纹牛羚头体长140-160厘米,肩高80-100厘米,尾长30-45厘米之间。雄性通常大于雌性,雌性体重55-70千克,雄性体重65-80千克。体色为巧克力褐色,下腹部为白色,前额到鼻间有一道白色条纹。白纹牛羚的两个亚种的两性都长出大而弯曲的象羚羊一样的角,角形似竖琴,呈环绕状,可达50厘米以上。背部毛皮相对较暗,与长腿的白色和臀部形成鲜明对比。指名亚种比菲氏亚种平均轻8千克,这有助于区分两者。

共有二个亚种,指名亚种背部毛皮紫棕色,黑暗并有光泽,臀部白色;而菲氏亚种背部暗红棕色,臀部也是深色的皮毛。

白纹牛羚的幼崽出生时有浅棕色的皮毛和深色的脸颊,短尾巴上长着黑色的毛。

栖息环境

白纹牛羚指名亚种适合于独特的栖息地和气候条件:南非东海岸的雷诺斯特维尔德生物区(East Coast Renosterveld)一年四季都有降雨,但冬季有一个明显的高峰,4-10月之间约有65%的降雨。因此,该亚种至少在20,000年中适应了潮湿和寒冷的冬季以及温暖和干燥的夏季的气候,这与菲氏亚种所适应的条件相反,菲氏亚种喜欢夏季温暖湿润,冬季非常寒冷但干燥的环境。

该物种几乎完全是食草动物,偏爱短草和最近烧过的草皮。对饮用水的需求必不可少,在旱季,它们会与有地表水源的地方保持在1.5公里以内。

生活习性

白纹牛羚的两个亚种都是白天活动的动物,大部分是上午和下午吃草,中午和晚上休息。它们是群居动物,指名亚种一般组成10只以下的小群,而菲氏亚种则组成多达25只的群体。白纹牛羚是游牧动物,在季节性牧场之间迁移,并在秋冬季节形成大群。但它们被安置在足够大的区域中时,它们继续表现出半游牧的运动模式,以零散的组群遍及整个草原范围。族群结构松散,成员不稳定,但成年雄性在全年中都会捍卫自己族群中的雌性和幼崽。白纹牛羚会发出一些声音用作警报响应。雄性在其领地内用排便和粪堆标记和划分区域。 “挑战仪式”是在相邻领地的雄性之间进行的仪式化互动。雄性也表现出各种姿势和行为的主导地位,各种动作包括侧身站立于入侵者前面,用角挖土,踩踏脚和头部摆动等。雄性之间的打斗是用角进行的激烈碰撞,并且可能是致命的。雄性和雌性都用眼眶前腺的分泌物标记物体,这些分泌物在用角抚摸时沉积在草茎上。

白纹牛羚的两个亚种都是食草动物,主要以草原上的短草为食。菲氏亚种的饲草包括红色野燕麦(菅属),但也吃画眉草属和绿藻属(Chloromelas)的草。指名亚种主要以雀麦属扁芒草属的植物为食,但也吃画眉草属的植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南非。

灭绝:莱索托。

引进:博茨瓦纳、斯威士兰、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

白纹牛羚分布于非洲南部。指名亚种生活在南非的高地和沿海平原发,菲氏亚种在南非的东部和中部。指名亚种或多或少地局限于南非的保护区。

繁殖方式

白纹牛羚菲氏亚种在2月交配,而指名亚种交配的高峰期在4月。二者的妊娠期均为8个月。幼崽8-12月中旬出生。通常每胎产1只幼崽,幼崽出生后2小时内就可以走动。寿命17年。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 3.1——无危(LC)。

白纹牛羚指名亚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白纹牛羚物种数量众多,不存在濒危的因素。指名亚种生活在正式的保护区和私人保护的土地上,数量丰富。据估计,在678个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牧场(2010-2016年期间统计),菲氏亚种至少有54426个成熟个体(采用70%的成熟种群结构)。

在其分布范围内的正式保护区内,三代(1990-2015年)之间的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据估计在私有土地上的白纹牛羚也有所增加。除了杂交以外,白纹牛羚长期生存没有重大威胁。指名亚种的成熟个体数量估计有752-1,618只。纯粹的菲氏亚种数量不明,它们的占有面积有限,可利用的栖息地正在减少。

保护措施

该物种分布在南非多个省的许多国家和私人保护区内。私人农场里的菲氏亚种能够重新占据其原始范围的大片区域,并且在南非和其他地方的自然范围之外的私人土地上也建立了大量的超限亚种群。建议保护杂种种群并限制杂种的活动是保护亚种的关键措施。

白纹牛羚指名亚种,主要生活的保护区包括厄加勒斯国家公园(经过世界自然遗产认证的自然范围内的纯亚种群);桌山国家公园(经过自然遗传认证的良性引进范围内的纯亚种群);德胡普自然保护区(De Hoop Nature Reserve)和丹尼斯·奥弗伯格试验区(Denel Overberg Test Range)(自然范围内最大的亚种群)。迫切需要一个涵盖所有零散亚种群的亚种群管理计划。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