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朱顶雀

更新时间:2024-01-25 13:56

白腰朱顶雀(学名:Acanthis flammea)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型似麻雀,体长约13厘米。额和头顶深红色,眉纹黄白色;上体各羽多具黑色羽干纹;下背和腰灰白色,而沾粉红色,翼上具二条白色横带;喉、胸均粉红色,下体余部白色。雄性幼鸟与雌鸟同色,但下体沾黄色。

动物学史

白腰朱顶雀(Acanthis flammea)在2016年被归属于“Acanthis”,在这之前归于“Carduelis”属。

形态特征

白腰朱顶雀雄鸟额基、眼先黑色或乌褐色,额和头顶玫瑰红或朱红色,眉纹乳白色,耳区和颊淡褐色,羽尖灰白色微沾玫瑰红色,头顶后部、枕、后颈、背、肩淡褐色或灰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腰白色或灰白色微沾粉红色并具黑褐色条纹。尾上覆羽暗褐色,羽缘灰白色,尾黑褐色具细的白色或灰白色羽缘。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大覆羽尖端白色,在翅上形成一条白色翅带。飞羽黑褐色,羽缘淡褐色,尖端褐白色,三级飞羽外翈先端白色。颏黑色,颊下部、喉、胸和颈侧玫瑰红色,腹白色微沾粉红色,胸侧和两胁皮黄白色沾褐具有黑褐色纵纹,尤以两胁纵纹较更粗著。尾下覆羽白色,长的尾下覆羽具黑褐色纵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喉、胸和腰均无粉红色沾染。颏黑色,其余下体皮黄白色具暗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或黄褐色,嘴峰黑褐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6克,♀9-15克;体长♂128-141毫米,♀120-140毫米;嘴峰♂8-11毫米,♀8-10.5毫米;翅♂65-79毫米,♀62-78毫米;尾♂50-66毫米,♀51-66毫米;跗蹠♂12-17毫米,♀12-17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栖息于环北极开阔的森林和苔原森林灌丛地带,特别是在桦树林、赤杨林、矮树丛和生长稀疏柳树、赤杨的开阔沼泽、河流和湖泊沿岸较常见。也出入于多岩石的开阔苔原杨桦灌丛和柳灌丛,偶尔也到苔原岩石草地活动和觅食,迁徙期间和冬季,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尤以林缘、疏林、草坡、灌丛以及生长有幼树和灌木的沼泽、河谷及农田草地较常见。

生活习性

白腰朱顶雀在中国为冬候鸟。在北欧、俄罗斯及北美等地繁殖。每年9月末或10月初迁到中国东北,其中一部分留在长白山区越冬,虽在零下30多度,仍很活跃,至翌年3月末或4月初离去;其余大部分鸟经东北南下,10月末到4月初见于河北。并在秋季于沙威山岛和河北省沿海见到它们大批地迁徙

除繁殖期多成对活动外,常成5-7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亦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常于草棵、谷穗、灌木和树枝上活动和觅食。性不畏人,取食或选择巢对时,人距它很近时方飞去。常一鸟先飞,群鸟随而紧跟。

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冬季以蒿类种子和其他杂草子最多,特别是大雪封山时,常飞落在草尖处,有时还以倒攀姿式啄食果实;有的到山区散居住户的柴堆腐木上啄食越冬的昆虫和蜘蛛等,或在路边拣食遗物。春季多以嫩叶为食,也有鞘翅目等小形昆虫;秋季以高梁、小米和荞麦等谷物为食。也吃食大量种子和一些昆虫。

叫声是一种独特的“chuch-uch-uch-uch”或“chut-ut-ut-ut”的金属声,其基音从柔和到刺耳地变化着;还有一种哀伤的“teu-teu-teu-teu”和“tooee”的叫声;惊叫声是一种尖锐、刺耳的“eeeeze”音调。

分布范围

留鸟: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加拿大、中国、捷克、丹麦、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格陵兰、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朝鲜、韩国、列支敦士登、蒙古、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繁殖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东亚区、中亚区)、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美国。

非繁殖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西班牙和乌克兰。

季节性不确定:黑山和塞尔维亚。

引进(繁殖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游荡:巴哈马、百慕大、波黑、克罗地亚、塞浦路斯、牙买加、马耳他、葡萄牙和土耳其。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5-7月间,最早4月初就开始营巢。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就开始求偶活动,站在树顶和高的灌木顶端鸣唱,或在空中做求偶飞翔。营巢于树木低枝上或灌丛中,距地高0.5-2米,最高到4米,偶尔也有在地上草丛中筑巢的。巢呈杯状,由枯草茎、草叶和细枝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羽毛、柳絮等柔软材料。每窝产卵4-6枚。卵淡蓝色或绿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8-18.2×12.2-12.3毫米。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0-11天。雏鸟晚成性,留巢期12-14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