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7 14:26
白茅根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郭玉刚方。为剂,具有清热利湿、辛苦宣上、渗湿利下、行气活血之功效。主治湿热郁阻中焦脾胃而致的脾胃生降失常和三焦气化失司。
白茅根、丹参各20-30g,柴胡、薏苡仁各10-15g,杏仁6g,郁金、赤芍(炒)、枳壳、大黄炭各10g,车前草20g(或车前子12g)。
上方每日1剂。症状重者,日服2剂,以上药物水煎取汁300-400ml,分3-4次口服。不加任何西药。
清热利湿、辛苦宣上、渗湿利下、行气活血。
湿热郁阻中焦脾胃而致的脾胃升降失常和三焦气化失司。
以白茅根为主,使脾胃之升清降浊机制恢复,再以杏仁辛苦开上,薏苡仁甘凉渗下,可谓枢转湿热之要法。方中杏仁辛苦开上,白茅根、薏苡仁辛甘凉,渗湿而不燥,清热不恋邪。再者,湿热阻塞气分阶段,为谨防营血受累,方中选用了丹参、赤芍、郁金、白茅根、大黄、枳壳、柴胡等有活血行气之力的药物,且丹参清熟,散营血之瘀,茅根凉血清热。
由于湿浊之邪阻遏脾胃气机是其主要病机,故治以疏转中焦气机,兼分消上下之法。发热,腹胀痛乏力,不欲饮食,恶心呕吐,二便闭短,全身黄染,舌苔黄腻,脉滑。现代常用于治疗治甲型肝炎。
腹胀甚,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川厚朴15g,谷芽、麦芽各30g,杏仁、薏苡仁用量加大;肝大、胁痛者加茜草、玫瑰花各10g;肝脾均大者,丹参加至30g,加茜草10g,凌霄花或玫瑰花10g;大便干结者,大黄炭用量加至15-30g;大便稀薄者,去大黄炭,加茯苓、车前子各15g;舌苔黄腻,口苦甚者,亦可选加连翘、茵陈、龙胆草,但量不宜大,均在10g左右;病程较长,在5周以上者,舌质淡,苔薄白,便溏,纳差,神倦者,加白术、扁豆。
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甘、油之品,勿劳累,适当休息。
附方1 白茅根汤
组成:白茅根一斤500g(取鲜者,去净皮与节间小根,细切)。
功能:利水消肿,通腑泄热
主治:治阳虚不能化阴,小便不利,或有湿热壅滞,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症见肌肤发热,心内作渴,小便甚少等。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附方2 白茅根汤
组成:鲜白毛根、鲜桑根、白皮各60g。
功用:止咳,清热,定喘。
主治:肺热咳喘、风热咳嗽、咳吐脓痰及急性气管炎、肺炎等症。
出处:《中华典藏精品 中华食疗大全》
附方3 白茅根汤
组成:生地炭12g,淮木通6g,生白芍9g,怀牛膝6g,白茅根10g,蒲黄炭6g,丹皮炭6g,甘草梢6g,竹叶心6g。
功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尿血。症见小便时,血从尿道而出,尿反点滴不净,肛门前至阴茎处坠胀难忍,头昏心悸,烦扰不安,脉弦细无力,舌干不欲多饮。
出处:《李聪甫医案》
附方4 白茅根汤
组成:白茅根90g,秦艽、茵陈、水牛角、黄芩各45g,朴硝、赤芍各60g,大黄30g,麦门冬75g。
功用:泻热凉血。
主治:心脾热壅,小便赤涩,皮肤发黄,目黄。
出处:《圣济总录》
附注5 白茅根汤
组成:白茅根、瞿麦、茯苓、车前、人参、滑石、通草、麦冬、炙甘草。
主治:产后小便数淋。
出处:《胎产秘书》卷下
附方6 白茅根汤(万友生方)
组成:白茅根30-60g,生苡仁、赤小豆各15-30g
功能:清利湿热而不伤阴,滋养阴津而不助湿。
主治:肾炎水肿湿热伤阴证。
出处:《名医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