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2 07:51
白茆塘,长江支流。位于江苏常熟东部、阳澄淀泖区西北部,因经白茆镇而得名,又名白茆港、白茅港、白茆浦,吴越时期为海虞二十四浦之一,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史书。河道西起常熟城区小东门,向东经常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古里、支塘、董浜和碧溪新区等,于姚家滩入长江,全长41.3公里,汇流面积583平方公里。
白茆塘,位于常熟市境内,河道西起常熟虞山镇小东门的护城河,向东南流,向东经常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古里、支塘、董浜和碧溪新区等,于姚家滩(河口常熟、太仓交界)入长江,全长41.3公里(一说长41千米,其中闸外段1.8千米)(一说白茆闸以下的河口段长5.3公里),中途至大嘴头、鲇鱼口,先后与苏家滃、大滃交汇;抵白茆镇,纳尤泾,转向东流;到顾家湾,接山泾后折向东北3在支塘镇与盐铁塘相交,再经白茆闸,过北新闸。汇流面积583平方公里。
白茆塘大部分河段河底宽度24~35米(一说15米~60米)、河底高程-2.8~0.0米(镇江吴淞标高,下同),城区段较窄,白茆新闸上下游引河底宽67~75米、底高程-1.5米。
白茆塘属太湖水系,是阳澄淀泖河网内具有行洪、排涝、供水和航运等功能的骨干河道,实际防洪标准二十年一遇至三十年一遇;设计排涝标准十年一遇、排涝流量68.6立方米每秒、排涝水位4米,积水和排涝面积均为553.87平方千米。
河道比降小,水流平缓,迁回荡漾,部分河道无固定流向。由于北濒长江、南接太潮及境内大小湖荡的引泄调节,常年正常水位较稳定,来落不超过1米。
沿线有东环河、肖泾、大滃、尤泾、连泾、三泾、盐铁塘、横沥塘、建新塘等骨干支河10多条,大大小小支河共计62条。其河道与东环河、盐铁塘相交,主要支河有环城河、肖泾、白古河、王江滃、大滃、严泾、尤泾、三泾、湖漕、里睦塘、横沥塘、南港塘、建新塘、横塘市河等。
盐铁塘,为调节人江各河水量的重要河道。相传是2000多年前西汉吴王刘濞为运输盐铁而开凿,历代续有疏浚。河道走向大致与长江并行,西起沙洲杨舍镇,东抵吴淞江。在常熟境内,福山一段已淤塞。自耿泾以东,河道渐具规模,至赵市镇附近,穿过海洋泾,流向东南,在梅李、珍门、董浜、支塘诸镇,分别与常浒河、徐六泾、金泾、白茆塘相交,经窑镇进人太仓境界。境内河长27.9公里,底宽8~10米。
苏家滃,又名苏家洪。起于昆承湖东苏家溺口,向东流,穿张家港,经大瀚村折向北流,在大嘴头人白茆塘。全长9.1公里,底宽15米,为藕渠、古里等地的主要引泄、航运河道。
大滃,又名大洪、大滃江。起于昆承湖东的大瀚口,向东流,过北闸桥,转向东,北流,过高西村,在鲇鱼口入白茆塘。全长10.3公里,底宽25米,为芦荡、藕渠、古里、唐市、白茆等地的主要引泄、航运河道。
尤泾,又名尤泾塘。南接张家港,连通七浦塘,向北经唐市镇至三塘趾,折而向东经石泾附近,又折向北,在白茆镇人白茆塘。其中三塘趾至石泾段,也称山泾。石经至白茆镇段,也称连泾。尤泾全长11.3公里,底宽一般30~50米,承泄唐市、白茆等地之水,南流汇于七浦塘,北流汇入白茆塘,为唐市一带的主要航道。
山泾,又名三泾。南起山泾村,与七浦塘通连,向北经李市镇,至顾家湾入白茆塘。全长8.8公里。李市镇以南底宽6~8米,李市镇以北底宽10米。山泾南部水流归七浦塘,北部水流归白茆塘,为任阳、白茆等地主要引泄、航运河道。
环城河,呈弧形环抱常熟旧城。起于大东门外的总管庙,接常浒河,连青墩塘,向南穿白茆塘,经横泾塘,折向西、通元和塘。全长4公里,底宽8~15米,为调节各河道水量和航运的主要河道。
东三环河,随着常熟城区的扩展,21世纪初又辟新河,长9.2公里,起于戈庄附近的张家港航道,向东北穿白茆塘、青墩塘至陈泾口汇常浒河,成为城周放射状各河调节水量和沟通航运的主要河道。
白茆塘地处平原与低洼圩区,地面高程3.5米~4.8米,以盐铁塘为界,以西河段位于阳澄圩区,以东河段为滨江平原。盐铁塘以西两岸地势相对低洼,圩区主要分布在三泾以西,分布有红旗圩、卫东圩、草荡圩、苏白圩、坞丘圩、大荡圩等,地面高程大多在3.5~4.2米,三泾以东地面高程多在4~5米;盐铁塘以东地势相对较高,地面高程一般在5~6米。
白茆塘横贯古里镇全境。该镇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荣获“中国羽绒服装名镇”“中国市场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五大国家级荣誉称号。素有“天下常熟,书香古里”之称。
古里镇流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茆山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并传唱至今。瞿氏铁琴铜剑楼,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位于古里镇中心,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所藏珍本、善本书籍十几万册。红豆山庄是明末柳如是的居住地。世界名企波司登生产的羽绒服已连续9年全国销量领先,占据国内防寒服市场的近半壁江山。
白茆塘流过古里镇,又人支塘镇,该镇为江南名镇,人才辈出。近代徐兆玮,清末进士,其虹隐楼藏书2万余册,抄录校勘书籍甚多,其编纂《重修常昭合志》,参与修浚白茆塘等水利工程。现代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参与研制了原子弹、氢弹,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现代有化工、塑料、印刷、食品等企业数百家。支塘羊肉素享盛名,还有华东最大的食品城。
白茆塘流域多系低田,十年九荒,历代治太湖水利者无不重视治理,其中,宋代知府范仲淹,元代吴王张士诚,明代户部尚书夏原吉、巡抚周忱、知府况钟和巡抚海瑞,清代巡抚林则徐和丁日昌均主持过疏浚。
民国元年(1912年),浚支塘东胜桥至河口段,长约17.24千米,裁弯8处,浚深7尺许,底宽5丈,面宽10丈、10余丈不等。开浚时,为便航运,而去旧闸,水线虽直,但潮来挟泥沙而来,潮去却泥沙不去,不久,沿塘干支各河又渐淤塞。民国十二年(1923年),浚支塘以上冬青树坟段,长约5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采用征工办法,开浚白茆西市梢至支塘申新收花处一段,长7.4千米,底宽10米,面宽28米,自普通水位浚深至3米,边坡比1:3。
1972年10月,常熟、吴县、昆山三县先后投入民工41342人,拓浚白茆西市梢至北港塘口段,长17.88千米,底宽35米,底高程-0.7米左右,边坡比1:2~1:2.5,截弯3处,开挖土方193万立方米,白茆和支塘市镇建驳岸1158米。
2002年春,疏浚白茆镇尤漕至老闸段,长21.5千米。疏浚标准:尤漕至三泾口,长3.9千米,底宽35米,底高程一0.5米;三泾口至南渡桥长9.6千米,底宽29米,底高程一-1.5米;南渡桥至老闸长7.7千米,底宽24米,底高程一2.8米,边坡比均为1:3.在底高程变化的连接处,有100米渐变段。支塘市镇段局部适当截弯,并建护岸,河底拓宽至40米~50米。
2002~2006年,人江口河道裁弯取直,自张家巷至龙王庙段河道成一线。设计闸上游段河长2.1千米,标准为底宽67米,底高程-1.5米,边坡比1:3,两岸青坎宽5米、高程4.5米,堤顶宽3米、高程5.5米,堤顶建2.5米宽泥结碎石路面。闸下游段河长448米,标准为底宽75米,底高程-1.5米,边坡比1:3,青坎宽10米、高程5.7米,堤顶宽6米、高程8.7米,边坡比1:2。闸上游建护岸挡墙6千米,闸下游建框格浆砌块石护岸。2004年秋,疏浚龙王庙至河口段,长1.37千米。开挖土方抛入长江岸滩。河底宽75米,底高程-1.5米,边坡比1:3。
白茆塘自清同治八年(1869年)疏浚后,40年未浚治,北渡桥以下,成弱流-线,可涉行人。辛亥(1911年)大水,东南圩区遭淹。民国元年(1912年),县民政长丁祖荫报省批准疏浚。省派方还主持工程,周秉清任技术官,县行政公署委陶惟砥为总理,有关市、乡公所职员为助理员,于民国2年春测量,秋开浚,历一年工竣。浚支塘东胜桥至河日段,长5176.5丈(17.255公里),裁弯8处,深7尺许,底宽5丈,面宽14丈、10余丈不等,计土方13.5万立方米。夫工数90万以上,所费银201919.994元,其中省拨盛氏捐款10万元,省拨3万元,常熟癸丑年带征经费3万元,地方税项下4万元及原存白茆守闸经费1919.994元。开浚后,沿塘各乡均受益。开浚时,为便航运而拆去旧闸,水线虽直,但潮来时挟沙泥同来,潮落时沙泥不去,不久,沿塘千支各河又渐形淤塞。
民国12年,又浚支塘以上冬青树坟-段,长约5里。省仍派方还为工程专员,县成立工程处施工,于2月6日开始筑坝.戽水、挖浚,春,工竣。工程费由省补助2万元,县水利项下支2.5万元。
民国21年,支塘至白茆一段淤塞日甚。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派工程师测量,并拟定甲、乙两种计划:“甲法为支塘一段裁弯取直,乙法为就老河形疏浚”,省建设厅孙厅长主用甲法,委县建设局长王伊曾任主任,着手开浚。后由于县内对甲乙两种计划争持不决,致未实施。民国22年,县行政会议议决采用乙种方案。经征工浚河委员会议决采取征工办法,开浚白茆西市梢至支塘申新收花处一段。长7.4公里,底宽10米,面宽28米,自普通水位起浚深3米,坡度1:3,计土方13.2万立方米,用间接费1.1万元。民国25年,河口建闸,河道淤垫减缓,后不再经常浚治。
建国后,1972年,因白茆塘上游过水断面均在230平方米以上,而白茆尤漕至东张北港塘段,河面狭窄,水流迁回曲折,最狭处过水断面仅100平方米,决定拓宽,以畅水流。年初,国家先投资25万元,用于改建5座桥梁和部分土方工程。秋,经苏州地区正式批准拓浚工程。
10月中旬,成立白茆塘拓浚工程指挥部,由常熟、吴县、昆山三县组成,刘永清任总指挥,董启豪、曹靖波、姜殿正(昆山县).薛为璋(吴县)任副总指挥,三县民工共41342人。12月2日正式开工,拓浚白茆镇西市梢至北港塘口段和闸外裁弯3处,长17.88公里。12月底土方工程竣工,河底宽35米,高程-0.7米左右,坡度1:2~1.25,计土方193万立方米.1973年1月8日,由苏州地区鲁军、高凤喈等会同指挥部及各县团长、工程技术人员验收,常熟施工段质量为最优。白茆和支塘市镇段又建驳岸1158米,大寨桥建扇形护坡40米,湖漕塘口建干砌块石护坡93米,又新建练泾桥、支塘长桥、白茆大桥、蒋家桥和扩建南、北渡桥及大阳桥,国家共投资123万元,补助粮食53.5万公斤。1月16日开坝放水。
河道穿越圩区段两岸都筑有圩堤,两岸共长41.8千米,堤防标准:顶宽1.5米~3米,顶高程4.5米~5.3米,边坡比1:1.5~2。右岸建有圩口闸7座、排灌站9座,左岸建有圩口闸5座、排灌站10座。
白茆塘枢纽工程,位于白茆塘起点小东门下游4.5公里,白茆塘与东环河的交汇处,采用节制闸、泵站合建布置,节制闸采用双孔10米钢闸门,泵站采用3台套竖井贯流泵,总规模为45立方米/秒,配套建设防洪调度中心,批复概算投资10201.25万元。该枢纽是常熟城区防洪大包围体量最大的骨干防洪建筑物。
五代十国的吴越时期在白茆塘人长江口处即建闸控制,历史上几易闸址,屡建、屡修、屡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太湖水利委员会勘察规划,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傅汝霖等人实地定址,孙世辅、汤传新设计,扬子建业公司承建,于1936年建成新闸,5孔,总净宽37.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闸柱高大稳重,横梁雕有云纹,雄伟壮丽。翌年秋,闸遭日军炮击,部分构件毁损。沦陷期管理不善,任潮水出没,上下游冲成深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整修恢复运行。1975年大修,改建成消力池,增建弧形导流墙、鱼道。2000年鉴定为四类病闸。
2002年冬,在老海城处重建白茆闸,新闸外移1.75千米,5孔,中孔12米,4个边孔8米,总净宽44米。最大排水流量452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流量505立方米每秒。老闸区已建成遗址公园,列为常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茆塘航道,1990年代为7级航道,自白茆口一洙草浜,航道长40.62公里。规划五级,根据《常熟航道网规划》,未来航道将自古里鲇鱼口至城区段改道,沿大滃接通申张线。
白茆港,位于市境东北,界太仓,白茆塘过此入江。旧时是本地长江渔船出入停泊之口。港内河宽水深,港口距崇明及苏北岸口较近,往来常熟的船舶,多趋近通过该港,台风季节也常有避风船进港。沦陷期间,一度为沪常间客、货交通港埠。后沪常内河、公路交通恢复,进港船舶减少。民国31年,当地房屋被土匪烧毁十之八九,港口渐趋冷落。建国后,苏州地区通往苏北的大米,曾在本港设库中转。1960年代以来,南通、崇明、海门等地所需石料大部在此转运。1974年拓浚港口长4公里,能通过500~1000吨位船队。1975年县联运指挥部在港口设中转站,出口石料年约20万吨。港口近年来新兴造船、拆船工业,两岸现有造船厂3家(1家属太仓县),拆船厂1家,共有船台24个,能制造1000吨级钢质船或拆解万吨级轮船。另有装卸码头、各式起重机械及水位自动测报站。1985年到港船舶11800艘,吞吐物资主要是石料407000吨,树枝8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