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09:43
大白菜黑斑病是由芸薹链格孢等引起的、发生在大白菜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外叶或外层叶球上,子叶、叶柄、花梗和种荚也可被害。叶片发病,叶片上产生小黑点,病斑逐渐扩大,形成黑褐色同心轮纹,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黄晕,病斑直径2-6毫米,或从叶边缘发病,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同心轮纹。后期多个病斑汇合,有时中间穿孔或破裂。植株下部叶片常发病严重,后逐渐发展到上部叶片,整株枯死。
大白菜黑斑病病原主要为芸薹链格孢(学名: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单生,孢身具5-12个横隔膜,若干纵隔膜,灰榄褐色,大小(33-147)微米×(9-33)微米,喙具1-6个横隔膜,大小(27-111)微米×(4.9-7.4)微米,孢身至喙渐细。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0-30℃;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17-20℃、相对湿度大于80%,pH为6.6;最适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5-10天。
大白菜黑斑病多发生在外叶或外层叶球上,子叶、叶柄、花梗和种荚也可被害。
病原菌的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种子和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病原菌也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2年,条件适宜时可存活12年。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在白菜收获的时候,分生孢子从病组织上脱离,可传播至高达1800米的高空进行远距离传播。病原菌还可通过人类、家畜、昆虫(如黄曲条跳甲)及农事操作在田间短距离传播。温暖干燥的环境易于分生孢子的传播分散,但是叶片湿润的状态更利于分生孢子的侵染。传播至白菜上的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潜育期3-5天。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进行重复侵染。
秋播大白菜初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黑斑病发生轻重及早晚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其相互配合程度对病害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多雨高湿及温度偏低发病早而重,连续阴雨或大雾的条件下,极易流行成灾。同一品种早播的发病重,晚播的发病轻。与十字花科蔬菜连茬和邻茬,没有进行种子处理而播种、播种过早、田间植株密度大、底肥不足、植株长势弱、大水漫灌的田块发病较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春季适当早播,秋季适当晚播以尽量避开雨季。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施足基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避免植株早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高畦深沟栽培。合理浇水,在易发病期,要“看天、看地、看大白菜长势”适时适量按畦浇水,苗期小水勤灌,莲座期适当控水,包心期大肥大水,但忌大水漫灌,以保持地面湿润为宜,避免浇水后遇降雨天,田间积水要及早排出。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翻晒土地,做好田园清洁,减少越冬菌量。
种子消毒:将带菌种子用50℃温水浸种20-30分钟,之后立即移入冷水中,然后取出种子晾干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以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或用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以药种比为1:300的比例拌种后播种。
喷药防治:发现病株及时喷药,在植株下部叶片出现病斑时开始用药最好,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5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100-3000倍液、29%嘧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500-2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600-30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300-400倍液、40%多·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3%多抗霉素水剂7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4%恶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亩一般用药液量45-60千克,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3次即可。同时在进行药剂防治时还可加入0.2%磷酸二氢钾或叶面宝8000倍液等,以提高作物长势,增强抗病性。若与大白菜霜霉病混发,可选用70%三乙膦酸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一次,连用3-4次。
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4株,每株调查全部外叶(结球以外的叶片)。3次重复。分级标准:0级:全部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以下;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以下;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以下;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群体抗病性划分标准参考李树德(1995),采用病情指数来评价其抗病程度,抗病类型分为免疫(I)、高抗(HR)、抗病(R)、中抗(MR)、感病(S)、高感(HS)6类,对应病情指数分别为0、0.1-11.11、11.12-33.33、33.34-55.55、55.56-77.77和77.78以上。
注: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