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虫

更新时间:2024-03-29 17:34

白蜡虫是同翅目蜡蚧科白蜡蚧属昆虫。体小。体表为褐色,满布深黑色的斑点,腹面灰黄色,有多个尖刺排列在身体边缘。雄虫与雌虫孵化初期极为相似,雌虫无翅,长卵性或稍扁;雄虫有翅或无翅,有翅型为薄膜质翅1对,腹部有硬棘及很多泌蜡孔,能分泌白蜡包围体躯,泌蜡后的虫体呈圆形。

虫蜡简介

白蜡又名虫蜡,因主要在我国出产,故又称中国蜡,是白蜡虫寄生在某些植物上,由雄性白蜡虫幼虫分泌出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动物蜡。白蜡虫(Ericerus pela)是中国特产资源昆虫之一,别名“蜡虫”,属于昆虫纲、半翅目、蚧亚目、蚧总科、蜡蚧科、白蜡蚧属。白蜡虫在我国分布于山东、河北、河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十几个省;在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及俄罗斯等国家。白蜡虫的主要寄主植物是木犀科(Oleaceae)的20余种植物。目前,国内在虫蜡生产上,最适宜放养白蜡虫的寄主植物是女贞树(Ligustrum lucidum Ait)和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2 种。前者最适宜于放养种虫,后者最适于挂蜡。

形态特性

白蜡虫是雌雄异体昆虫。雌虫无翅,体节区分不明显。雌虫一生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期,属不完全变态类型;雄虫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完全变S 类型。雄虫泌蜡。

卵:长卵形,长0.4mm,宽0.25mm,包被于母体下网状白色蜡丝和蜡粉中。雌卵在母壳口部,雄卵在壳底。

若虫:1龄雌若虫近于长卵形,体长0.6mm,宽0.4mm,红褐色;单眼1 对;触角6 节,第六节生长毛7 根;腹末有蜡丝1 对,约等于体长。2 龄雌若虫阔卵形,体长1mm,宽0.6mm,淡黄褐色;腹末蜡丝白色,长等于体;定杆后,体色变为灰黄绿色,体缘微带紫,体缘渐生长而密的蜡毛。1 龄雄若虫卵形,与1 龄雌若虫大体相似,但体色甚淡,易于雌虫相区别。2 龄雄若虫卵圆形,体长0.75mm,宽0.45mm,淡黄褐色;触角7 节。

蛹:仅雄虫具有,分前蛹及真蛹。前蛹梨形,黄褐色,体长约2mm,宽1.1mm;眼淡红褐色,触角短小;足粗短;翅芽伸达第二腹节。真蛹体长2.4mm,宽1.1mm,长椭圆形;眼点暗紫色,前足及腹部褐色,余均淡黄褐而带灰;触角10节,长达中足基部;翅芽达第五腹节。

成虫:雌虫初成熟时背部隆起,形似半边蚌壳;背面淡红褐色,腹面黄绿色;无翅,触角细小,口器针状;体长1.5mm,宽1.3mm 左右;交尾后体渐膨大,最后成为球形,常因虫体相互拥挤而呈不正圆形。产卵期的雌虫,体径最大可达14mm,一般10mm左右。雄虫,初孵化后与雌虫极相似,但有粗大的足,腹部有硬棘及很多泌蜡孔。体长2mm,翅一对,翅展5mm,呈薄膜质,前翅近于透明,有虹彩闪光,后翅为平衡棒,梭形,端部有钩3 个。腹部灰褐色;倒数第二节两侧有2 根白色蜡丝,长达2mm 以上。触角分成七节,体色与雌性相同。

生物学特性

白蜡虫每年一代,3、4 月份雌成虫产卵,卵量约7000粒(雌雄性比例约1 ∶3)。4-5 月份卵孵化为幼虫,雌幼虫分散栖附在叶片上面,雄幼虫群栖在叶片下面,经过20天后,蜕皮变成2 龄幼虫,离开叶面栖附在枝条上,雌虫分散雄虫群栖。2 龄雄幼虫时期可分泌蜡质。8 月份化蛹,9 月上旬蛹羽化为雄成虫,寻找雌成虫交配,5-10天后即死亡,在8 月份2 龄雌幼虫变为成虫,交配后,虫体逐渐长大,越冬后,到翌年3-4 月份产卵,不久死亡。卵壳内的卵粒即为白蜡虫的种虫。

在国内的分布

白蜡虫亦称水蜡蚧,隶属同翅目、蜡蚧科、白蜡蚧属。原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现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也有分布。2000年在辽宁开始发现,现在辽宁各市(县)都有分布,可以说,只要有水蜡苗栽植的地方就有白蜡虫的分布。

发生规律

白蜡虫在苗圃地内多发生在4~5 年生以上的水蜡苗木上,4 年生以内的不易发生。绿化栽植的苗木一般都采用3 年生以上的苗木,往往栽植后当年或第2 年发生。生长旺盛的苗木不易发生或发生晚,生长弱的苗木发生早,危害也严重。水蜡、女贞、桃叶卫矛与木犀科的花曲柳、水曲柳、美国白蜡等乔木同时栽植,先灌木发生后乔木发生,水平发生快于垂直发生,在植株上逐年向上发生,不往下发生。乔木仅在2~3 年生新枝发生,逐年外移,主干不发生。

危害症状

由于若虫体小,初发生时很难被人们发现,当雌若虫孵出后,在嫩叶危害时,叶呈油浸状物,在阳光照射下有亮光,不是专业人员难以识别。雄若虫蛹前期开始分泌蜡丝,逐渐形成蜡质絮状蛹巢棒。冬季在2~3 年生枝条上可见到大小不等蚧壳,其它季节也可见到空壳。

放养技术

白蜡虫寄主植物的培养

1、白蜡虫寄主植物的种类。白蜡虫是一种寄生性昆虫,专寄性较强。我省寄主植物有女贞、小叶女贞、小蜡、白蜡树、小叶白蜡、欧洲白蜡、披针白蜡( 拟)、毡毛白蜡、花白蜡、洋白蜡等,其中以女贞树和白蜡树为主要放养白蜡虫的寄主植物。

2、营造蜡园。采种、育苗、营造蜡园或虫种基地,精细管理2一3年就可放养白蜡虫。

挂虫与育种

1、选虫种。立夏时节,选择粒大、饱满、卵多的“珍珠子”和“包谷子”虫种采回室内,对于“水泡子”和“乌鞭鞘子”

虫种应予淘汰。

2、作虫包。将采回的虫种放在室内摊养,经3一5天,当有幼虫爬出时,立即组织人力用稻草、棕叶、包谷叶、巴茅、桐叶等将虫种扎成小包,包底四周打些小孔,以使幼( 若) 虫爬出和雨后排水。

3 挂虫包。以采虫种为主的蜡园,事先把虫包挂在蜡园树枝上,待雌若虫全部上叶、雄虫开始爬出时( 约3一7天),迅速将虫包挂到以收蜡为主的蜡园树枝上。育种用的虫包,每包装种2一4粒,产蜡用的虫包,每包装种15 粒。

蜡园的管理

1、挂虫后的检查。挂虫后2一3天检查虫子的上叶情况,如虫子上叶不好,可补挂虫包,待虫包内的虫子全部上叶,将空虫包收回烧毁。在虫子排杆产蜡时,每隔两天检查一次,如发现天敌害虫,及时除掉。武汉地区常见天敌有二点盔唇瓢虫、大、小蓑蛾、白蜡虫跳小蜂、蜡介食卵大跳蜂等,在恩施地区除以上天敌外,还有黑缘红瓢虫和蜡纷长角象。

2、蜡树的整形。

蜡园的树高以5一6尺为好,截去中心主干,发展侧枝,使其长成灌木状,并要求稀密均匀,通风透光。蜡林形成后试放蜡虫,若发现有不上蜡虫的树种随时挖掉,重新补种蜡树。蜡树的整枝,一般实行三年两头收,中间一年轮休,轮休时结合更新,最好将离地面2一3尺以上的枝条锯掉,让其萌发新芽。

收蜡采种

1、采收蜡花。一般以9 月中、下旬采收蜡花为宜。据蜡农的经验,当雄虫尾部放箭( 蜡丝),腹部青色,停止泌蜡,并羽化为成虫飞出时,即应及时采收蜡花。采收时,产蜡区先收,产种区后收。阴天可全天采收,晴天则宜在早、晚或喷水使其湿润再采收。

2、采收白蜡虫种。一般在5 月上旬采收白蜡虫种。谷雨前后当雌虫介壳由红变红褐色,表面的“吊糖”巳干变硬,用手指轻轻按介壳,介壳可恢复原形;撕开虫囊,壳内没有胶质物,卵粒分散,这时即可采收虫种。采时将虫枝剪下再摘取虫囊,也可直接用食指与姆指捏住虫粒轻轻摇松摘下虫囊。虫种按大、小,好、坏,老、嫩分级,并放在阴凉处摊养。若运往外地,则及时包装,赶快运出。

白蜡的加工提制及其品质鉴定

采剥的蜡花,经清除夹杂的枯枝、败叶后,即可进行加工提制。加工方法有:

1、蒸蜡法。取一个有隔的大钢精锅,锅内装水,在隔上垫1一2层纱布,装入蜡花。也可以用铁锅,铁锅装水,上放蒸笼,笼内垫纱布,装入蜡花。然后加热,待水烧开,蜡花溶化,取出锅隔或蒸笼,除去虫渣,蜡液在水中冷却凝固即成蜡块。

2、熬蜡法。将铁锅或钢精锅的水烧开,放入以布袋装好的蜡花熬煮,待溶化后,取出袋内虫渣,蜡液冷却即成蜡块。白蜡品质的鉴定,根据李淦清同志的经验,虫白蜡大体分为两个品种:

①米心蜡,打开断面成棱形结晶( 米心结晶),乳白色,质坚而脆。

②马牙蜡,打开断面成马牙形,乳白色,质脆。

养殖历史

中国用蜡历史长久,已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蜡料主要来自两种昆虫蜡,即黄蜡(蜂蜡)和白蜡(虫白蜡)。

虽然公元3世纪时“白蜡”一词已见诸魏晋间人所辑之《名医别录》,但现所知记载白蜡虫养殖及白蜡生产情形者仍以宋、元间人周密著《癸辛杂识》(1282~1296年间成书)为最早。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白蜡”录云:

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树(桎字未详),树叶类茱萸叶,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蚁蠓,遗白粪於枝梗间,此即白蜡,(虫)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如煎黄蜡同)。又遗子於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树亦可用。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

可见,在公元13世纪末中国白蜡虫之养殖已自华北淮河一带扩大至江南,所述之白蜡虫寄主树有白蜡树[Fraxinuschinensis(Roxburgh)]、女贞[Ligusturmlucidum(Aitton)等。女贞俗称冬青树,常绿灌木,在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均有分布,因最适於挂虫,所以简称虫树或蜡树。女贞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称贞木,“因叶冬不凋,若有节操,故有贞名”。女贞树之繁殖以采种育苗为主,但亦可插枝,即“可扦而活”。

明代诸书记载虫白蜡者渐多,汪机《本草录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及徐光启农政全书》均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9《虫部卵生类》“虫白蜡”条云:

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盛。

又有水蜡树,叶微似榆,亦可放虫生蚁,甜槠树亦可产蜡。

元、明、清各代古籍中对白蜡虫的寄主植物、产地、虫的生态和习性、采蜡和制蜡过程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不明白的只有两点:蜡是一种分泌物;雄虫作蜡、雌虫不作蜡。

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已有自白蜡虫收蜡之记载,但此白蜡可能尚为天然产出而非养殖采收者,后来在了解并掌握白蜡虫的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后,始逐步进行养殖,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昆虫。在广大的西南地区有专业的“蜡农”,也有以之为副业的生产者,其中少不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贡献,直至2013年仍欠深入研究及发掘,如能明瞭其历史发展过程,实可作为未来推展昆虫产业的借鉴。

西传

中国人养殖白蜡虫已有上千年历史,世界上最早,约于19世纪中叶传入欧洲,西方世界始知有“中国蜡”,随后“中国蜡”也成为中欧贸易中的一项中国特产品。现代因石油蜡的兴起,白蜡已少市场,挂虫收蜡已走入历史,难以复存。

19世纪是生物学大跃进的时代,有关昆虫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在欧洲成为一时显学,而昆虫学家对昆虫标本收集的触角更是遍及全世界,当然也扩及到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至1910年的70年间外国有组织来华进行生物考察的团体不下数十次,长居中国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士也有很多人从事昆虫的研究。此时中国现代“昆虫学”尚处于萌芽阶段,其成就自难与西方现代生物学相抗衡。中国现知昆虫约25000种,其中95%以上是由外国人命名的,中国人自己命名的尚不足5%,但这个现象正在逐步改善。现在白蜡虫的学名Ericerus pela (Chavannes) 就是沿自法国汉学家沙畹于1848年用“白蜡”的湖南音最早命名的。

欧洲人最先知道中国有白蜡虫的是耶稣会会士金尼阁(NicolasTrigault)。根据《中国农书》的记载,他在1651年述及中国东南各省取“白蜡”的事情。18世纪中叶中国饲养白蜡虫的消息传到了欧洲。1853年罗刻哈特(W.Lockhat)从上海将白蜡的样品连同白蜡虫送到英国以供研究。利希陀芬(FerdinandvonRichthafen)绘有中国最早的现代地质图,于1872年在四川学到取白蜡的方法,载在他的旅行的书信中。欧洲在16、17世纪时期制蜡烛也是一种重要手工业,而制烛原料主要来自蜂蜡(即黄蜡),同时也使用白蜡(whitewax)一词,并认为“白蜡”是由“黄蜡”漂白而成,这与中国早期对“白蜡”因瞭解不深而误解相同,后来才正确认识白蜡(虫白蜡)是不同于黄蜡(蜂蜡)的另一种昆虫蜡

初期东西方的白蜡贸易可能经日本转口,因为当时的欧洲人认为日本也是白蜡生产国,而且是由一种树木所产,是一种“植物蜡”。后来经过在华耶稣会士的介绍和欧洲昆虫学者的研究,始弄清楚白蜡由昆虫所产,因来自中国,特称为“中国蜡”,拉丁文则为Cerachinesnsis,是一个专名。

法国汉学家沙畹1848年为白蜡虫所定的种名Coccuspe-la已不用,所用的正式学名为Ericeruspela(Chavannes)。Chavannes就是沙畹,沙畹当时所用的“白蜡”湖南发音“Pe-la”则继续沿用至今,并成国际昆虫专用学名。同时由白蜡所产的蜡也特定名为“中国蜡”(Cerachinensis,cera拉丁文“蜡”,chinensis拉丁文“中国”;英文则直称Chinesewax)。至此不仅“白蜡虫”跃引国际舞台,“中国蜡”也随之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著名的名销商品,此一趋势迄今不衰,而且还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值得珍视。

经济价值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源昆虫。白蜡虫寄生在寄主植物上,雄虫泌蜡,雌虫繁殖后代,雄虫分泌的蜡称为白蜡。白蜡用途很广,特别是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工业等领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信誉。

医药方面:白蜡有止血、止痛、生肌、补虚、促进肌肉生长等功能。故可用于伤口愈合、跌打损伤和疮毒收口等疾症的治疗。还可以制造膏药和中西医糖衣片的抛光剂,用作丸药外壳可久不变质。近代医学应用白蜡治疗气管炎,具有一定疗效。并可应用于对胃癌的探索性治疗等。

工业方面:白蜡在工业方面用途极广。可用于各种精密机械、仪器及金属器皿的防湿、防锈和润滑剂;同时也是制造汽车蜡、地板蜡、贵重家具、用具抛光剂、各种科学模型、文化教育用品、各种蜡质果品以及儿童玩具及化妆品的原料;在造纸工业方面,用作填充和上光剂,可使纸面光滑;在纺织工业方面,用于着光剂,能增加光泽,使产品色泽美观,提高产品质量。

除白蜡的用途外,白蜡虫雌虫也具有十分高的经济价值。据研究,白蜡虫雌虫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生物资源,成熟的白蜡虫雌虫体内含有大量的卵,通常每只雌虫可以孕卵8000~12000粒。白蜡虫雌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卵磷脂、脑磷脂、多糖、甲壳素、黄酮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防治对策

1. 检疫措施加强产地及调运检疫。

在苗圃地发现白蜡虫有危害时,及时施药,及时消灭;调运中发现带虫苗木,要及时掩埋或烧毁,彻底杜绝带虫苗木绿化造林。

2. 人工防治

对虫口密度不大的枝条,可结合冬春修剪整形,彻底剪除虫枝,然后集中烧毁,防止蔓延。对白蜡虫危害较重但尚未枯死的树木,采取平茬覆土的方法,既更新了树体,又清除了虫枝,可有效地虫害。

3.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白蜡虫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抓住防治的两个最佳时期,即雌成虫膨大期(即随着树液的流动和芽的萌动,越冬雌成虫虫体开始膨大,母壳逐渐变软,臀裂口也增大,此时药剂容易渗入母壳和裂口)及初孵若虫期。用40% 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喷洒越冬雌成虫和初孵若虫,效果可达98% 以上;5%吡虫啉乳油1000倍喷雾雌成虫,效果为60%,但喷洒初孵若虫,防效可达90% 以上。另外,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3.2%虫杀净乳油1000倍喷雾,防治初孵若虫,效果均很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