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长汗遗址

更新时间:2024-07-17 20:35

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历史沿革

白音长汗一期小河西文化遗址距今8200年前,是该地区最为原始性的聚落遗址,而距今8200—7200年的二期兴隆洼文化遗址是小河西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距今7400—7200年左右的二期乙类晚段遗存属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距今7200—6470年的白音长汗三期遗存可分为甲、乙两类,属赵宝沟文化。白音长汗四期早、中段距今约6400—5300年。

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政府修建平双(河北省平泉县—内蒙古林西县双井店乡)公路时发现白音长汗遗址,1988年、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1991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联合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三次发掘共揭露7264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遗迹遗物。

遗址特点

根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勘探和发掘情况,白音长汗遗址为南北两个聚居区,分为五期七类。

一期遗存为小河西文化,发现遗存较少。

二期遗存为兴隆洼文化,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南台子类型,分布在遗址西南部山顶东坡上,遗迹、遗物数量较少,出土有陶器、石器等。一种类型为白音长汗类型,分布在山东坡,数量最多,是白音长汗遗址中最主要的遗存,遗物十分丰富。为两处相邻的聚落遗址,均由房址、灰坑、墓葬区、围沟组成,较为完整。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绝大多数为长方形,少数是方形,设有门道。多数房址内有灶,分石板坑灶、地面灶两种。房址内柱洞发现较少,窖穴不多,壁龛破坏严重。居住面上遗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

三期遗存为赵宝沟文化,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赵宝沟类型,有三排房址,遗物较为丰富。一种为西荒山类型,有房址和灰坑,遗迹数量较少。

四期遗存为红山文化,遍布整个遗址,有房址、灰坑和墓葬等。

五期遗存为小河沿文化,遗迹较少,只发现灰坑。陶器以素面和细绳纹为主,不见之字纹。

文物遗存

白音长汗遗址一期遗存:陶器种类单一,主要为夹砂褐陶素面筒形罐,陶质疏松,器体较大,器口用泥条做简单装饰。

白音长汗遗址二期遗存: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为大宗,多为夹砂陶,以夹粗砂黄褐陶和夹粗砂黑褐陶为主。器形有筒形罐、杯、盆、钵、碗、盘、盅、盏、纺轮等。大部分器表有装饰,纹饰有之字纹、勾连纹、凹弦纹、附加堆纹凸泥带、平行竖线纹、平行斜线纹、短交叉线纹、网格纹、篦点纹、折线纹、人字纹、波浪纹、菱形纹、短线纹等,以之字纹和勾连纹最具代表。石器数量较多,以磨制为主,其次为琢制石器,打制石器数量也较多,器形有石刀、铲、斧、磨石、纺轮、锄形器、网坠、石叶、刮削器、石核、饰件、石雕人、石蛙形器等。玉器只发现少量玉管、玉块、玉蝉。骨器亦较少,器形有刀、柄、簪、锥、针、镞等。蚌器数量较多,有蚌珠、蚌臂钏、蚌刀、叉形蚌器等。

白音长汗遗址三期遗存:为赵宝沟文化,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赵宝沟类型,有三排房址,遗物较为丰富。一种为西荒山类型,有房址和灰坑,遗迹数量较少。

白音长汗遗址四期遗存:遗物数量较多,种类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为多数,主要为生活用具。以夹砂陶为主,素面器较少,纹饰有之字纹、划纹、附加堆纹、乳钉纹、指甲纹、凹弦纹、压印平行短线纹、窝纹、编织纹等,并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白音长汗遗址五期遗存:小河沿文化,遗迹较少,只发现灰坑。陶器以素面和细绳纹为主,不见之字纹。

研究价值

白音长汗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基本涵盖了西辽河流域从早到晚各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尤以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和红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在西辽河流域乃至内蒙古地区十分罕见。白音长汗遗址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时代略晚的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丰富了赤峰地区史前文明的发展谱系及脉络,为西辽河流域史前聚落研究及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历史文化

白音长汗遗址现存面积十余万平方米,有房址、灰坑、墓葬、聚落围壕等遗迹。该遗址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南台子类型、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赵宝沟文化赵宝沟类型、赵宝沟文化西荒山类型、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其中兴隆洼文化类型的遗存最为丰富,该文化遗存被专家认定为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白音长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南部西拉木伦河北岸,西拉木伦河主河道距遗址两公里,古河床从其南部通过。该遗址位于黄土堆积的低山丘陵区,处于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的气候敏感带。遗址坐落于白音长汗村西南约500米的一列山冈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