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泉

更新时间:2024-08-22 18:23

白马泉位于延庆县城关乡三里河西南。为沼泽地,当地称其为“汪”。

沼泽地称为汪

据县志载,明代“永乐年间水如沸溢,高涌尺许。”相传,在泉中曾住着一匹白马,故取名为白马泉。

民间故事

这里说的是江山市双塔街道灵泉村的白马泉,而不是新塘边镇白马泉水库的白马泉(清康熙江山县志有记载)。在岩下上村村口有一棵高耸入云的大香樟,大得树冠可遮蔽几亩地面。树底有一方池,池中泉水喷涌,旁边竖着 “白马官泉记”之石碑。

白马泉不但清冽透沏,而且冬暖夏凉,始终保持摄氏10多度的水温。冬天,池中热气缭绕,村妇围池浣衣,身不冷,手不僵;夏天,如有人涉足池中,会冷得呲牙咧嘴,缩脚不迭,麻得好象没了双脚。

“白马泉”没有露目的大泉眼,泉水从池底的细沙中喷涌而出,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就是天气再旱的年景,也哗哗而流。它流经岩下自然村的下村、山外村、老虎坞村及其长塘垄自然村,取道白渡畈,流往江山港。

相传,“白马泉”原穴不在岩下自然村的上村,而是在大陈乡北焦村石山上的,即古代的八都与九都之间山腰上。江山自唐武德四年建县到北宋前期,下设乡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从北宋熙宁四年始乡以下设都,都以下设保。明洪武十四年开始都以下编图,全县共12乡44都133图。清雍正八年前后,都、图改庄,设12乡88庄。崇善乡的八都,即后来的莲塘庄一带;须江乡的九都,就是那时的大陈庄一带。

据说,大明隆庆六年,江山城北大旱,黄陈地方人因在白渡畈抢灌白马泉水,打死一个寡妇的儿子,寡妇到县衙告状。知县认为,横祸出自白马泉,立马下令将其封闭。当时,白马泉的水量有十八脚踏水车那么大,北焦、莲塘还有很多小泉眼,水冷稻锈黄,此处百姓和绅董也乐意此举。当即砌了七道石墈,杀埋下七只狗,盖上七口铁锅,再用桐油石灰把水大能转碓的白马泉封死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焦石山底下仍有当年用“白马泉”水转动的水碓的石臼好几个。刚封闭时,“白马泉”水在石穴中喧哗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才从岩下自然村的上村和虎山街道店前村(原何家山乡前井村)的七星坞(约五六车水)两地一齐涌出,因此,这两股新涌出的泉水,都叫白马泉(同时涌出的还有达岭自然村塘青坞的半车水,但没叫白马泉)。为了防止白马泉再次发生严重的水利纠纷,新出现人命案,当时的政府把白马泉列为官泉,并立碑为记。

古县志载:“白马泉,在真岩下,百泡腾沸,水分八九两都,灌溉甚溥……”

邵仲禄白马官泉记:“……九都白马泉一处,众皆争之,有执其祖遗续置之契者,有执其收税之册者……兹名曰‘白马官泉’。官之者,公之也。每遇用水之际,上流下接……讼端可杜,众皆心服……”

汪浩白马泉勘案:“勘得白马泉大势泉源发于九都,走三里许,过山为八都……虽间之以山,然开一缺,约有亩余,为王之墅之田,其下即为八都,顺流而下,毫无穿凿……与碑内上流下接四字吻合。今夏苦旱,毛廷梓等从山阙放入八都,而毛求等阻挠致控,继以周亦临等之公呈,谓廷梓等激水过山,本县亲勘其水,实系一派顺流,全无所激。查天启旧志,与近志无一字增减,相应仍照旧志分荫……”

可见,老百姓的传说没错,白马泉以前确实出自九都,但其水不仅流于九都,同时也流往八都。这位清康熙五十年间的知县为解决白马泉水利纠纷,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对待的,亲勘现场、深入群众、查看明朝旧县志等,是花了一番心血的,对案件的决断是公正明了的,是个负责任的父母官。

老天爷把如此神奇之水奉献给当地民众,他们不但没有感天谢地,反而对“白马泉”恨之入骨,人人都说“白马泉”水咥不得,咥了要生大肚病!原因是泉足水多,田间渠中常年积水,加上冬暖夏凉,极适合钉螺的繁衍生息,水中血吸虫的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变成尾蚴后仍到水中,下田劳动者极易被尾蚴钻身,血吸虫病在这里肆虐田农。过去这里曾流行的几句顺口溜,足以说明此地血吸虫病之严重。它曰:

白马泉水好清凉,

咥了个个像孕娘;

看戏人头冇几个,

底下脯肚挤死男。

以前人不知道大肚病是血吸虫通过毛孔钻进人体危害肝脏造成的,而误认为病从口入,是吃了某处水所致。这岂不冤枉了白马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此处百姓消灭了钉螺,送走了血吸虫瘟神。上村人利用白马泉造起了自来水;丰足乡政府又在此处建造了引水渠道,把“白马泉”水引入花园垄水库,经路途日晒升温后灌溉很多的粮田,造福一方民众。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白马泉,特别是其碑记,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时有慕名者前来参观游览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