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3 15:18
白龙寺,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五华山。相传始建于南朝,现存之建筑物为明朝重建、清代修葺。
相传始建于南朝,为南齐武帝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所建。
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将寺院扩建重修,使其拥有前殿、大雄宝殿、后殿、大悲殿、五云堂,五华清憩、官房、禅堂等建筑群体。
明正德八年(1513年),嘉靖十五年(1536年),白龙寺经几番装修,基本形成现貌。
清代增修殿阁。后屡遭战火,寺院毁损殆尽,仅存的前殿和大雄宝殿两座空宇。
1949年后,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对这座古刹白龙寺较为重视,多次拨款维修。
2016年3月,白龙寺修缮工程启动。
白龙寺现存的建筑主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重建的。寺院的建筑布局以中轴线贯穿,以前殿和大雄宝殿的规模最大。白龙寺的建筑尺度比较独特,开间、明间与次间的尺寸相差较大。尤其上檐尺寸,明间与次间几乎相差半间。这种设计使得白龙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白龙寺脊刹位于平直的正脊中间,作为一种装饰,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塔顶的塔刹。在大殿宇的正脊上部,这种简单的宝刹式样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人们称之为脊刹。
白龙寺瓦片铺设展现出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北方常用简瓦,南方则习惯使用合瓦,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天气条件决定的。白龙寺的屋顶采用的是小青瓦,并采用了南方常见的合瓦垄做法,增添了该寺独特的南方风情。
白龙寺碑头的装饰采用了二龙戏珠的图案。与常见的样式不同,珠子之上的部分刻有一块桃形火焰。这一设计元素不仅体现了佛教的象征意义,更在细节之处展现了白龙寺独特的艺术风格。
前殿的正门处有一门罩,也称为坊门。前殿的平面为三间,四面没有开窗,内部光线很暗。前殿是一座重檐顶的殿宇,檐平脊正,中心部位安设了宝刹一座,作为前殿的装饰景物。
大雄宝殿的平面三间,带有前廊,仍然为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补间用二朵,两个次间的补间各用一杂。平板柿扁而薄,三间均做桶扇。殿顶同样做檐平脊正,用小青瓦砌成瓦垅。这与北方的简瓦不同。
白龙寺内尚有明代碑碣三通,虽经多年风霜雨雪,文字仍清晰不漫,碑文载道:“栋楹穹隆,撑柱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星日”。皂市镇人民政府维修古刹白龙寺殿宇,复修佛像三十二尊。前殿供有弥勒佛、韦驮、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有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善才、龙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
相传因白龙寺引水,解救一方生灵。人们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南朝齐武帝肖赜次子竟陵王肖子良,将祭坛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
白龙寺是湖北省境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寺院建筑,其建筑形制和构件反映了明代建筑风格与地方建筑结合的特征,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1981年12月30日,白龙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白龙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寺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五华山。
湖北省天门市人民政府距离白龙寺32千米,驾车约45分钟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