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1 13:24
白龙庵,位于地段,古时台江称白龙江,据传是闽越王余善在此钓得白龙而得名的。后人在此建白龙庵,奉祀为救百姓而献身的五位书生,人们尊称他们为“五灵公”。清道光版的《福建通志》载其所祀五帝:“设像五,其貌狰狞可畏。殿宇焕俨,过其前者,屏息不敢谛视。”郭白阳的《竹间续话》卷二解释:“五帝之姓为张、钟、刘、史、赵。”白龙庵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由戏台、天井、钟鼓楼、大殿、后殿、临水宫、文昌阁等建筑组成。“文革”其间,被学校占用。1980年,大殿前被拆除改为教师宿舍、大殿被改为活动厅。幸好,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的捐资芳名碑与大殿里的石柱对联被有心保护了下来。石柱对联曰:“威镇白龙职统阴阳尊主宰,诏衔丹凤典崇禋祀佑生民”、“人间善恶有报因果明是非,焚香祷告求神普降福寿宁”、“镇守白龙临福境,威灵显应佑良民”等,讴歌了为百姓献身的“五灵公”,读后令人沉思。
旧时,福州城内外供奉五帝的庙宇有十多座,俗称“九庵十一涧”,如海防前的复初庵、帮洲的广慧庵等,白龙庵也是其中之一。
后由于苍霞棚屋区改造,为保护历史古迹,尊重群众信仰,乡民在三县洲大桥北岸堤外,建了白龙庵祖殿,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殿中供奉着五灵公。五灵公脸上各有瘟毒发作的标志,五人手中各执扇子。神像为软身,高约二尺余,身着龙袍坐在銮驾上。左右则站立着七爷谢将军、八爷范将军的塔骨神像。在五灵公软身的塑像前,还排列有五尊小型、高仅尺许的五灵公小神像,据说,这是乡民去台湾离福州时,将家中供奉的神像移供在白龙庵内。
历史上,白龙庵有传统的六月会庙会。据记载,庙会场面十分热闹,有演闽剧、踩高跷、奏十番等。如遇瘟疫流行,就进行“出海”仪式,“出海”前要举行游村,并将纸船送到苍霞洲闽江边焚烧,意寓送瘟神出海。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卫生的改善,瘟疫早已荡然无存,“出海”活动被取消,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龙庵在台湾颇有影响,已知从这里分炉的就有嘉义市的九天殿共义堂、台南市的西来庵、范司堂、高雄市的清德堂以及全台白龙庵等。台湾同胞每年都要到白龙庵祖殿朝拜、进香。白龙庵见证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亲缘和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