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5 15:24
《百年新诗百种解读》精选“五四”以来的百年新诗百余首,以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为主要通道,围绕各类诗歌的特点、亮点、难点,进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作业。牛角尖般钻入每篇诗作的内在肌理,甚至直抵每个词根、词素。力求每一次进入都是一次阅读刷新;力求将现代诗的基本常识、美学元素和主要技术手段“一网打尽”。学术与教学融会,审美体验与可操作性联袂,诗性思维借此获得了开放。
引言 如何进入现代诗如何读解现代诗
第一辑 (五四——朦胧诗前)
1.白话中的白描:质直拙朴之美
——读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
2.以丑抗丑,以恶攻恶——读闻一多《死水》
3.从定向思路中“突围”出来——读冯至《蛇》
4.纯诗:自然、唯美的升华——读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5.音乐性:音步、脚韵和对称性因素
——读朱湘《采莲曲》
6.神话原型,梦幻在迷离中——读何其芳《预言》
7.老而弥俏的对比艺术——读卞之琳《古镇的梦》
8.言简意丰,新诗难得的“绝句
——读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9.张力:对立冲突的外延——读穆旦《春》
10.直觉在瞬间体察,知性做永恒定格
——读郑敏《金黄的稻束》
11.隔代擦拭,珍珠的光彩——读陈敬容《珠和觅珠人》
12.“大词”,因忧患而增厚重——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13.人格,不可或缺的底座——读牛汉《半棵树》
14.独立、自由的心灵律令——读蔡其矫《波浪》
15.豪华落尽见真淳——读苏金伞《埋葬了的爱情》
16.一次际遇,就是一部心灵史
——读昌耀《在山谷:乡途》
17.撒一把谐谑的“芥末”——读纪弦《废读之检阅式》
18.错觉,思维中一种“偏锋”——读余光中《长城谣》
19.古意古调的现代“变奏”——读郑愁予《错误》
20.内外宇宙,玩转于股掌间——读洛夫《边界望乡》
21.剪裁、断裂与熔铸——读痖弦《上校》
22.颠倒,高超的“头手倒立”——读罗门《流浪人》
23.古今比较:互文中的当下改写——读席慕容《悲喜剧》
24.刁钻而诡谲——读夏宇《甜蜜的复仇》
第二辑 (朦胧诗年代)
1.情感的美学力量,不可低估
——读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2.象喻:从意象到象征——读北岛《回声》
3.直接还原:“同声翻译”——读北岛《黑色地图》
4.强力型主观投射——读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5.言志载道,并非过时皇历——读严力《还给我》
6.思想历险:反话正说——读严力《黑暗之歌》
7.本真童心,仍是一种很宝贵的艺术精神
——读顾城《生日》
8.异想:跨越现实的假定——读顾城《白夜》
9.异化,连同“存在性不安”——读舒婷《流水线》
10.推拉摇移:电影化镜头
——读舒婷《在潮湿的小站上》
11.黏稠语调,浓郁油彩——读多多《我读着》
12.万花筒、魔方和华尔兹——读杨炼《父亲的青花》
13.滋味蕴涵虚实离合——读江河《接触》
14.浑然中洇化、濡染——读林莽《感知成熟》
15.回旋曲:单纯的丰蕴,深刻的透明
——读梁小斌《雪白的墙》
16.空白:多义歧生——读车前子《三原色》
17.久违了,中国的“冰雪”精神
——读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
18.光的“静心”——读王小妮《月光白得很》
19.感觉的联盟与移挪——读杨然《晒坝上的笑》
20.“远取譬”+“扭曲”空间关系
——读匡国泰《卯时:天亮》
21.聚集于指尖上的智力
——读汤养宗《一生中的一秒钟》
22.给现代诗做注脚——读陈超《风车》
23.与禅“艳遇”,妙哉——读沈奇《胭脂》
24.唱和:碰撞胜于“克隆”——读海上、春池《酒殓》
第三辑 (第三代)
1.敢对名篇“动手术”?——读韩东《明月降临》
2.物象,何以“起死回生”——读于坚《塑料袋》
3.“信仰”之旅——读西川《远方》
4.高蹈精神回归本源——读西川《饮水》
5.声音,完全可以充当意义的“领唱
——读杨黎《红灯亮了》
6.绵里藏针轻里贮重——读柏桦《在清朝》
7.时间的悼词——读李亚伟《时光的歌榭》
8.动词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读张子选《这一生》
9.“酒神”浇铸勇气——读梁晓明《刀子》
10.采用“他者”语法,塑像诗人
——读俞心樵《元月26日:致小瑜》
11.臆想症,用意何在——读肖开愚《北站》
12.讽喻:无奈与失效——读余怒《守夜人》
13.“比德”的香火,还能燃烧多久
——读周伦佑《与水晶对称》
14.数字化时代的回眸——读翟永明《在古代》
15.抵得上一个“金短篇”的容量
——读唐亚平《黑色睡裙》
16.诗有本质和秘密可言吗
——读林雪《一首诗有没有前世》
17.思辨在感性中游走——读欧阳江河《一夜肖邦》
18.从疑问句里,找寻神秘底片的“曝光”
——读张枣《预感》
19.孤悬宿命,循环链条一读陈东东《蟾蜍》
20.意识流:“本我”悸动的一把“引擎
——读郑单衣《北方日记》
21.正读:命运箴言;误读:语词“图谋
——读吕德安《冒犯》
22.虚怀坐忘,吐气如兰
——读大仙《丙寅年十月二十二日对弈遇雪》
23.说唱(Rap),一种宣叙调性
——读潘洗尘《六月,我们看海去》
24.种族记忆中的个人“造型”——读海子《亚洲铜》
第四辑 (中间代)
1.守住传统的根基——读伊沙《最后的长安人》
2.现代“新自然主义”——读张联《傍晚》
3.生猛民谣,孕育“新诗经
——读古马《生羊皮之歌》
4.复归田园,怀抱明月——读哑石《进山》
5.守望:生态的烽火台——读华海《小海》
6.构思:找出最佳切入点——读东篱《后窗户》
7.中西比较:直接用情与间隔拟想
——读江一郎《老了》
……
第五辑 (“70后”/“80后”)
第六辑 (后现代)
后记 一种钻牛角尖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