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水

更新时间:2024-07-05 23:17

皖水,又名潜山东河,俗称后河,长江支流皖河的支流。发源于岳西县黄沙岭(黄毛尖和乌牛石大岗),经岳西县县城,经潜山市乌石堰、余家井小市,程家渡与长河、潜水汇合流入皖河干流,长120 公里,流域面积1083 平方公里。公元200 年在该河兴建的乌石堰治水工程, 有“金堤石渠”之称。下游潜山市小市港(怀宁县境内为小市镇),为《孔雀东南飞》发生地。

干流概况

岳西县,皖水上游干流,称衙前河。源出黄毛尖东部,流向东南。汤池以上河床,多处岩石外露;温泉镇以下,砂夹卵石,至天堂镇,向东流至毛尖山水库,出水库后,在毛尖山电站厂房下与鹭鸶河汇合,入潜山市境。因毛尖山水库尾水的影响,自1959年至1985年间,流经县城段河床升高1.45米,黄沙淤积,水库以下河段,形成峡谷,水流湍急。

潜山市,皖水,亦名“后河”。境内长55.7公里。皖水自源头由西北向东南流,由鹭鸶河入境后,经雷公井、毕家滩、龙潭河、杜埠、暗冲,至乌石堰出山入圩,再经余家井、老马驿、界牌石、车轴寺、小市港(旧名小吏港,以下段为潜山县、怀宁县界河,怀宁县境内为小市镇,为孔雀东南飞发生地)、油坝,至青山渡出境,至怀宁县浏河口(潜山市程家渡),汇入皖河干流。

乌石堰以上为山区河道,河道蜿蜒曲折,坡陡流急,比降1~0.5‰,河宽30~60 米;乌石堰至小市,流经丘陵地带,比降0.2~0.5‰,河面宽60~300 米;小市以下流经畈区,比降0.5~0.4‰,河面宽350~800 米,河床中泥沙淤积严重,高出两岸1~3 米,形成“悬河”。上游(鹭鸶河——乌石堰)属山区性河流,下游为圩畈区河流。安庆市至宿松的皖水公路大桥(余家井)由于泥沙淤高,洪水常淹没桥面而迫使交通中断,于1973年另建公路大桥。

水文特征

皖水乌石堰站有史最大流量为510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14日),皖水堤防溃口206处;最小为零(1957年9月12日);历史最高水位为44.2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时河干(1957年9月12日)。

主要支流

在岳西县境内,有鹭鸶河,皖水一级支流。源出岳西县石关乡灶门尖,向东南流经毛尖山乡和平桥,至毛尖山电站厂房下与逆水河相交,在鹭鸶滩与衙前河汇合,流入潜山市境。

皖水入潜山市境后,在鹭鸶河口有逆水畈等水注入,徐家老屋左有五里岗水注入,右有周家岭水注入,横路下有河山寨、放马淌等水注入,阴(土裴)有金家老屋、大湾、下田湾等水注入,阳(土裴)有水竹坪水注入,雷公井有祝家河水注入,陡河口有程家老屋、唐家河等水注入,杨家河有菠萝河水注入,龙潭河有董家河、万涧等水注入,龙湾有龙湾河水注入,张法湾有龙门岩水注入,小港河有下半岭水注入,大港河有乌石畈水注入,杜埠左有谢家河水注入,右有陈家岭水注入,堆棚有蛤蟆石水注入,暗冲有倒龙河水注入,湖田有锣鼓冲水注入,乌石堰有鹭鸶河水注入,余坦有柴阁庙水注入,余井有长春水库、蓟河、骑龙庵等水注入,小市港有梅河水注入。

梅河,东源于潘铺乡石堰村,西源于野寨乡桃子尖,经夏岩、色树冲水库,至金家畈,绕彰法山西麓至小河沿,再经县城东门口入徐湾,出新口闸、夏家洲于小市港注入皖水。全长21公里,宽为70—150米。纵波为1.39‰。流域面积67.99平方公里。1959年堵截梅河上口,免皖水分洪之患。

珠琳河,亦名洙流河、珠流河,源于三妙乡查冲垴,经徐家酒铺、塘坊岭、古来沟、牛车畈、冉家店,于凤形庄入怀宁境内。再经毛庵、陈家湾、李家嘴、广东桥、龙泉农场于捉生圩(怀宁县联合桥)下入皖水。全长17.75公里,宽为10—20米。纵波为0.4‰—1‰。境内流域面积为81.5平方公里。(怀宁县志谓:全长19.42公里,流域面积286平方公里)。该河因1969年皖水改道后水系变更,致使上官桥至解放闸一段河道及圩堤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洪水坡降增大,水流湍急,两岸堤身冲刷严重。为确保沿河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72年和1985年分两次对珠流河中段的9.07公里的河段进行了治理,治理后的河底坡度为千分之一,河底高程15.50~16.00米(吴松零点,下同),河底宽度42米,平槽宽度49.90米。开河筑堤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10年一遇洪峰流量451立方米/秒,20年一遇洪峰流量766立方米/秒。

河道治理

皖河中游,地跨潜、怀两县,支流密布,灾害严重,纠纷颇多。河道分支越多,堤线愈长,堤质愈差,河患愈烈。塞支流,强干堤,束水归宗,为建国后一项重要的防洪措施。县内皖水分支,乱穿于圩内,遇洪漫溢,造成重灾。1951年冬,塞皖水右支凌家楼河上下口;1955年冬,塞皖水铁锁河右支甘凸子河进口和皖水右支古河上下口;1958年夏,塞皖水右支铁锁河进口;1959年冬,塞皖水右支陶沟河进口和皖水右支梅河进口;1969年冬—1971年春进行的皖水治理,又废横河、直福寺河、牛鼻子河、唐埠河等支流。至此,皖水塞支强干工程告竣。

中共安庆地委、安庆专员公署,为治理皖水,自1962年冬—1965年夏,先后组织潜、怀两县有关领导,正式协商8次,非正式磋商20次。在取得一致意见后,安专水电局编制《皖水改道设计任务书》,报经省计委批准。1965年8月,地委、专署对治理皖水作了具体部署。后因“文化大革命”浪潮掀起而被搁置。

1969年7月大水,皖水溃堤严重,小市港以下河堤,百孔干疮,难于修复。11月,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召集潜、怀两县革委会负责人,就治理皖水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小市港以上以复堤为主,结合退建立坝、切滩、扫障、开引河;小市港以下对河流进行改道,自小市港至黄龙一段走西线,黄龙以下走东线,经鼎成圩、人定圩入皖河。施工步骤:先进行小市港以下河流改道,后完成小市港以上退建、复堤,然后再建乌石堰水库。工地成立“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治理皖水工程指挥部”,设在潜山县油坝小学。指挥部下设潜、怀两个皖水工程指挥所,具体指导施工。

1969年11月底,潜山从县直机关抽调20余名干部到指挥所办公。12月中旬,从全县各地组织3万多民工开进工地,在从小市港至捉生圩10公里长的河堤上摆开战阵。至1970年4月,新建了高7米、长22.5公里的新堤,开通了宽229米、长10公里的新河,完成油坝大闸1座和小闸4座,实做土方374.61万立方米,石方6000多立方米。共移民200多户,迁房1300余间,挖压农田2000余亩。

1970年冬,潜山县皖水工程指挥所由油坝迁至梅城八一堤委会。11月中旬,油坝、梅城、余井、模范4公社,动员民工11000多人,再次掀起皖水治理高潮。至1972年冬,小市港以下新河、新坝全部达到标准;小市港以上退建、立坝、切滩、开引河等任务也全部完成,共退建7处,总长3.15公里,开引河2处,长2.1公里,切滩、扫障15处。共完成土方327.8万立方米。国家先后下拨潜山经费380万元。

皖水中游经过治理,既使小市港以下支流归一,又使小市港以上河宽达400米,仅潜山境内堤线就由106.3公里缩减至41.3公里(不含梅河22.5公里堤防),减少防洪负担堤线65公里。县内皖水两岸5.9万余亩农田,摆脱了“二十年一遇”洪水的威胁,潘铺、梅城、油坝等乡的钉螺也因之得以消灭。

水利工程

水库

毛尖山水库,中型水库,1958年6月破土修建。1965年4月,竣工。水库坝址坐落岳西县毛尖山乡夏冲。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坝高72.7米,顶长215米。设计库容5395万立方米,实际库容455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82万立方米,集水面积202平方公里,死水位345米高程,正常高水位365米高程,蓄水面积2.4平方公里。库区淹没耕地1965亩,迁移居民2821人。

灌溉工程

潜山县境内建有乌石堰灌区和余井闸灌区。

乌石堰在县城西北10公里,位于皖水右岸乌石堰山口。自汉献帝十九年(214年)庐江太守朱光开乌石陂以来,历史上多次进行整修加固。但由于屡遭破坏,效益很低。

1954年,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整修乌石堰一案,并确定由安庆专署皖河工程处主办,随即制订规划:新建闸外拦沙堤,新开引水干渠和新路沟,调整高沟、过山沟,废除马家闸,恢复白虎沟,新建分水闸。1954年10月,成立“潜山县整修乌石堰灌溉工程工务所”,组织施工。11月16日,受益区的潘铺、蛟河、石堰、玉涧、模范五个乡,动员1900余人上工。至1955年4月,完成上述工程。

1955年10月—1956年春,又将乌石堰进水闸上迁100米改建成高2米、宽1米双孔大闸,共做土方57115立方米,石方1878立方米。皖河工程处投资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37万元。灌溉农田1.03万亩。

1957年冬,开通长近2公里、底宽8米鹭鸶河撇洪沟,免去山水入圩。1959年冬,堵塞皖河支流梅河,使堤坝由12公里缩减到7.5公里。1969年7月,乌石堰堤溃,当年修复,共做土方55万立方米。1972年,为消灭钉螺,改造三条排水大沟,使灌区成为无螺地区。1975年,改造乌石堰进水闸门,将叠梁式木门,改成钢筋混凝土平板闸,用两台5吨启闭机启闭,并动员民工整治了灌区下游东关河。

1976年冬,灌区动员劳力6000人,开大沟5条,小沟14条,平整土地0.9万亩,共移民82户,迁房417间,迁坟2000多棺,移动土方56万立方米。从此,乌石堰灌区面貌焕然一新。灌溉面积达1.4万亩,为建国前的3.5倍。1978年特大干旱,不但保证了灌区农田丰收,且有余水支援梅城、油坝两公社农田灌溉。1987年,于乌石堰闸内建装机7千瓦的电灌站1座,提水灌田。同年,又接长闸外拦沙堤60米,将引水口上移至乌石堰渡口,改善了引水条件。两项工程由县水电部门投资4.2万元。

余井闸灌区,在皖水左岸余井乡境内。1955年冬—1956年春,由安庆专区水电局投资1.3万元,集中潜、怀两县受益区民工,新建孔径高1.7米、宽1.2米余井进水闸,用木质叠梁门启闭。共做土方3800多立方米,石方285立方米,累计用工2841个。1955年冬,余井区组织民工修复卓越河以下堤坝,使余井圩连成一体。1957年冬—1958年春,安专水电局投资3800元,组织受益区群众开通余井闸至东山汪家塝干渠13公里,并完成附属工程5处。共做土方5.2万立方米,石方38立方米,用工3.27万个。在此同时,新建汪家塝东山老闸1座。1961年冬—1962年春,在东山老闸旁又建东山新闸l座。经潜、怀两县协商:怀宁县在潜山刘家新屋建机灌站,提灌区余水浇灌怀宁茅庵一带农田;潜山在东山闸外怀宁县境内扩大排水渠,排除内水。

1966年大旱,皖水上游毛尖山水库大兴灌溉之利。余井公社发动千名民工,扩大余井闸至川门口干渠,并切开川门口山岗,开通南北两沟共长13公里,引水灌溉马道、万丰两个大队农田。

1969年洪水冲溃余井堤张家湾、兜率寺堤坝,灌区遭受毁灭性灾害。县革委会迅速动员群众堵口复堤,当年恢复生产。皖水整治期间,又截弯取直了余井堤张家湾、陷三斗、兜率寺三处堤防,新建了张家湾、大桥上、吊罐楼、陷三斗、卓越河等处险段护岸,并用鹅卵石铺砌沙堤坝面,使灌区堤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1975年,国家补助4000元,将余井进水闸、东山老闸,改用钢筋混凝土平板闸,用启闭机启闭。

灌区进水口经常泥沙淤积。1986年10月,从商品粮基地建设经费中投资5万元,将进水口上迁4公里至余坦闸,并将余坦闸改建为双孔,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用启闭机启闭。又新开干渠长4000余米,新开干渠泄洪闸、长冲河泄洪闸各1座,1987年夏完工。共完成土方2.15万立方米,石方650立方米,干砌石559立方米,浆砌石47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99立方米。1987年秋,县农业局、水电局联合投资4万元,在余井堤陷三斗建反滤层1.7公里;开“井”字沟6条,共长2公里;改沤(沤水田)扩午(扩种午季作物)700余亩。

余井闸灌区经过不断修建、治理,现自流灌溉面积为6330亩(设计效益8030亩),提水灌田为1986亩(设计效益12270亩)。

流域地理

地形地貌

潜水发源地黄毛尖,属大别山山脉的岳霍交界的多丛山脉,由多枝尖经团凸寨东越西界岭、公界尖(1562.8米)、来榜坳、黄毛尖(1578.4米)、黑黎尖(1286米)、猫耳尖(1416米)、二祖山(1365米)、铜安寨(1342.3米)、双坪抵丛毛尖与潜山交界,全长约60公里,古为潜霍两县界岭。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脉为大别山东部江淮主分水岭。为中山山地,坡度在40度至60度之间,少量切割深度达千米以上。区内山峰林立,山势陡峻,岩石外露,沟谷呈“V”字形。风化壳厚约三四米。本区气候温凉,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天然林蓊翳蔽日。区内还有一部分草地和名茶产地,近万亩农田零星分布,一年一季中稻常遇“青封”灾害。

该区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复杂,小气候差异大。多为海拔800米以上的的江淮分水岭以北高地,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大于或等于10℃积温在3900℃以下,年极端最低温度-19.8℃,气候偏寒,为宜林之地。为大别山集雨中心,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低山区域年平均降水在1400——1600毫米之间;低丘盆地年平均降水1400毫米。

河流上游,属于大别山侵蚀构造中山区,该区位于潜山县境西北部,属大别山腹地,跨官庄、水贵、彭河、逆水、槎水、龙潭、割肚等乡及国营驼岭、天柱林场内的一部分。区内崇山峻岭,峰峦迭幛,山势陡峭。海拔均在800米以上,标高超过千米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猪头尖标高为1539米,次为天柱峰,标高为1488.4米。山顶多呈尖状,山脊狭窄。坡度一般在30°—40°之间,部分在60°以上。冲沟发育完善。峡谷呈“v”型。出露的岩层为晚太古界浅海相的变质岩。土壤母质为酸性结晶岩类残积物。该区景观绮丽,有发展旅游事业的天然条件,是发展林业及小水电业的基地。

河流下游,流经大别山前丘陵区及堆积平原区。大别山前丘陵区位于潜山县境中部,依山呈条状分布。包括双峰、源潭、岭头、余井、潘铺、野寨、痘姆、牌楼等乡的局部地域。海拔为100—400米。相对高差为50—300米。山势平缓,丘陵起伏,河谷迂回其间,山顶多为浑园型。坡度一般为10°—30°。山丘脊线平滑,顶面舒坦。冲沟发育显著,沟谷呈“U”型。出露的岩层为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和少量的中性岩。土壤母质为酸性、中性结晶岩类及少量的碳酸盐岩坡积物。该区剥蚀和堆积作用并行,相对湿度大。宜植松、杉树和经济作物。堆积平原区,位于潜山县境东南部,包括王河、油坝、梅城等乡和梅城镇的全部及余井、潘铺、罗汉、黄泥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域。地势平坦低洼。海拔在50米以下。该区以下降运动为主。进入中生界后,山区的大量泥砂在这里堆积,形成河流迂回曲折、沟渠纵横交错的现代地貌形态。出露的地层为白垩纪时期湖相砂砾岩沉积物和第四系砂层。土壤母质为湖相沉积物和河流冲积物。该区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是县内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

沿岸城镇

岳西县毛尖山乡,因毛尖山水库取名。驻高峰村凤形。距县城7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4539亩,辖高峰、岳峰、夏冲、曙光、下舍、上舍、上水、高岭、团结9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组,139个自然村,1916户9582人。

岳西县温泉镇,原汤池乡,因境内温泉得名。驻汤池村双墩组,距县城7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8500亩,辖汤池、龙井、集星、金狮、鹭鸶、应冲、桃岭、柏枝、罗城、解放、莲花、石台、榆树13个村民委员会,160个村民组,166个自然村,有3188户16343人,其中有回族3人。

岳西县县城,天堂镇,古称衙前街。明、清时期在此设置天堂巡检司,其街道横于衙署之前,因名衙前街。建治之后,即以此为县城。1951年建立乡级衙前镇。1956年5月更名城关镇。1959年撤销城关镇,并入天堂大公社。1965年改为天堂镇。天堂镇位于县境东南部皖水上游岸边,北倚花果山,南衔虎形山烈士陵园,四面远山屏立,冈峦环抱,皖水衙前河北来环绕,穿城而过,曲转东流,注入毛尖山水库。西南有建设、胜利两桥横跨衙前河,将城区联成一体,城内有解放、环城、天堂、前进、建设、高湾、老街等7条主要街道,组成“井”字形的街道格局(参见第十二章《城乡建设》),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四周均有公路相通,东至安庆117公里,并直达邻县潜山、太湖;西经县境来榜、白帽两区,直达湖北英山;北通合肥197公里,途经舒城,可折转霍山、六安;南面“潜岳”西线直达潜山。

怀宁县小市镇,位于县城北20公里,皖水中游。东临白洋湖,南接杨林畈,西隔皖水与潜山县相连,北与三祝乡接壤。乡以驻地小市港得名。小市港旧名“小吏港”,是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因处古代官道,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小吏港”遂演变为小市港。建国初属三桥区的小市、顺桥、茅庵、杨棋、四松、平坦、受泉等乡。1956年并为小市乡,1958年建小市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三桥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小市公社,1984年改为乡。小市港已成为农村文化中心和销售竹簟为主的专业市场。小市港原有“孔雀台”,系《孔雀东南飞》的纪念建筑,已毁。花山墩,又名乌龟墩上的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已修葺一新。

潜山县龙潭乡,位于潜山县中部,全国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后山,皖水的上游。皖河两岸分布,距潜山县城15公里,距安庆机场和长江港口66公里。县城至天柱山后山的柏油路从中穿过,合安、沪蓉高速、合九铁路、六潜高速等交通干线依旁而过。全乡村村通油路(公路),95%的村民组通公路。资源丰富,物产富饶。龙潭乡拥有丰富的竹木资源,森林履盖率71%,居全县第一,被省林业厅评为“安徽竹乡”;曾出产朱岭贡茶;有“板栗之乡”美誉;龙潭乡水力资源丰富,皖河从中穿过,境内有大小河流近50条,水力发电站已建成7座,总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龙潭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天柱山后花园”之美誉,2012年被省旅游局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既有仙人桥、万亩竹海、千年古树、龙潭飞瀑、奇松异石等自然风光,又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祠堂、上封禅林(庵)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汇一起,相得益彰。

潜山县余井镇,位于县境中部。东与怀宁县毗邻,西与水吼区的割肚乡相接,南与水吼区的白水乡和梅城区的野寨、潘铺、梅城3乡相连,北与黄柏区的槎水乡和源潭区的源潭、三妙2乡接壤。境内主要河流有皖水、长冲河和珠琳河。区内交通方便,安(庆)宿(松)公路自东北向西南从境中穿过。60年代以后,兴建了岭头——青楼、余井——杜埠公路。80年代以后,又修通了杜埠——龙潭公路。区内东南部是县内重要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潜山县梅城镇,潜山县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境东南部,梅城镇系皖、潜二水冲积的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东临梅河,西抵潜水,南濒雪湖南埂,北靠彰法山。平均海拔20米。最高的天寨海拔23.5米。东关河流经县城北部和东部。“梅城”因何而名,史志无记载。民间传说有四:一是城墙系梅花小姐捐资督筑(旧县志载有梅花小姐墓地),为纪念梅花小姐,故名“梅城”;二是此处古时候梅子树殊多,因此得名;三是三国时期曹操驱兵南下,曹兵口渴难行,时逢梅子成熟季节,入城后,曹兵饱尝了梅子,哗称“梅城”;四是城依梅河,故称“梅城”。梅城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今县域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日的梅城。此后,历代为州、郡、府、县治所在地。为中共潜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梅城镇历史上有1寨2井,3塔3湖,4巷4桥,5庙6寺,24座牌坊,42座祠堂。不少古建筑,有的因年久失修自毁,有的在日军入侵时被炸焚毁,有的建国后被拆除改建。现存的城北太平塔,“晋咸和年间创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东南的天宁寨,曾是明崇祯年间,张献忠义军与史可法部两次激战处。该寨是重要的古文化遗址。1982、1984年,两次发掘新石器时代的墓葬12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70余件。寨上有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修建的供其“秉烛夜读”的“舒台夜月”,为“潜阳十景”之一,寨上绿树荫浓,风景秀丽,为中共潜山县委机关所在地。城北彰法山麓,有汉末“乔公墓”和乔公二女大乔、小乔梳妆后倒残脂剩粉的“胭脂井”,城南有南湖、雪湖、学湖,三湖相连,面积近千亩。夏秋之际,碧波荡漾,绿莲吐艳,垂柳舞絮,举步湖畔,心旷神怡。三湖盛产雪湖藕,鲜嫩味甜,洁白如玉,为县内一大传统名产,年产量在7.5万多公斤以上。相传,明代的地方官吏曾将此藕作为贡品送京,故远近闻名。

潜山县油坝乡,位于潜山县城东南12公里的皖河北岸。地处东经116°33′-40′,北纬30°38′-45′,西北接梅城镇,东与怀宁县平山、黄龙、小市三镇接壤,南与潜山县王河镇相邻。油坝乡区位优势显著。北与国家级风景区天柱山相距15公里,西与薛家岗遗址隔河相望,东距孔雀东南飞影视城仅距2公里,独特的区位使之成为全县重要的农特产品边贸集镇。油坝乡物产丰富。油坝土地肥沃,水面相对集中,林地相对集中,生态环境良好,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以养殖业为辅,俗有“鱼米之乡”美称,境内有千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千亩速生用材林基地,有3000亩水面观光养殖景区和万头标准化养猪基地。

怀宁县黄龙镇,位于县城北15公里。东南与平山接壤,东与龙泉乡为邻,北以皖水与三桥、小市乡为界,西南与大洼乡、潜山县油坝乡为邻。乡以境内黄龙舌得名。建国初属黄龙、杨林、小畈等乡,1958年属龙泉人民公社,1961年划为黄龙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全乡以圩畈区为主,少数丘陵。矿藏有大理石。杨联圩是主要圩堤。

怀宁县平山镇,位于县城北7公里。东依梅子岭与江镇乡为界,西滨皖水,南临石牌镇郊,北接黄龙乡。月北、月平公路纵贯全境。以旧有平山寺得名。建国初为牛行、大塅、平山3乡,1960年属龙泉人民公社,1962年划为平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全乡属丘陵地区。过去是“三天不雨,旱地起烟;三天大雨,圩田无边”的地方。建国后圈圩建库,大兴水利,大部份农田稳产保收。该乡大塅村为明崇祯状元刘若宰故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