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2 23:42
皖江中学堂藏身山中 从安徽师范大学老校区西门进去,沿着大赭山往上爬,走过一路的绿树苍苍,快到山顶的时候,会看到一座老建筑,外墙爬满了藤蔓植物,两棵大树像卫士一样守在拱形院门外。这座老建筑就是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皖江中学堂。
皖江中学堂依山而建,砖木结构,是四合院式的平房。根据芜湖当地资料记载,皖江中学堂总长60余米,宽9米,门前有20级花岗岩麻石台阶。院墙外侧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两块大理石铭牌,其中一块上面写着“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清代)”。
皖江中学堂的前身是始建于乾隆三十年的中江书院,这是芜湖最早的书院。1903年,几经变动的中江学院迁至现在的地址,易名为“皖江中学堂”,开芜湖官办近代初等教育之先河。
这里曾是安徽省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1905年担任皖江中学堂的监督(校长),陈独秀、陶成章、苏曼殊等曾在此任教,从事反清革命运动。1905年,刘师培所在的《警钟日报》因骂了德国侵略者而被租界查封,在上海呆不下去的刘师培从浙江转到芜湖,先后在皖江中学堂、安徽公学任教,同时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皖江中学堂一度停办,1912年7月复校时,易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此后又陆续更名为省立第五中学、省立芜湖初级中学、芜湖一中等。
皖江中学堂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皖江中学堂依山而建,砖木结构,是四合院式的平房。根据芜湖当地资料记载,皖江中学堂总长60余米,宽9米,门前有20级花岗岩麻石台阶。院墙外侧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两块大理石铭牌,其中一块上面写着“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清代)”。
穿过一个昏暗的通道,通道两边还堆着柴火,根据资料记载,通道两边的房屋就是当年皖江中学堂的办公室。走出通道,记者看到五间房屋,这就是当年学堂的教室。这些房屋的外墙已经斑驳不堪,藤蔓植物也爬上了屋顶。
芜湖市委党校姚永森教授告诉记者,皖江中学堂的前身是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中江书院,这是芜湖最早的书院。1903年,几经变动的中江学院迁至现在的地址,易名为“皖江中学堂”,开芜湖官办近代初等教育之先河。
如今我们再去探访这所学堂的旧址,是因为这里曾是安徽省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1905年担任皖江中学堂的监督(校长),陈独秀、陶成章、苏曼殊等曾在此任教,从事反清革命运动。1906年,同盟会长江中下游支部长张伯纯担任学校监督。
1905年,刘师培所在的《警钟日报》因骂了德国侵略者而被租界查封,在上海呆不下去的刘师培从浙江转到芜湖,先后在皖江中学堂、安徽公学任教,同时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皖江中学堂一度停办,1912年7月复校时,易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此后又陆续更名为省立第五中学、省立芜湖初级中学、安徽省立第七中学。
在省立五中时期,著名教育家刘希平曾在这里担任校长,恽代英、蒋光慈等人都曾在这里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省立五中曾经联合多所学校师生,支持北京学生反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也曾经大力支持王稼祥领导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50年,这里更名为芜湖市第一中学,不久迁至芜湖张家山。
当记者请姚永森教授推荐芜湖的辛亥革命地标时,他毫不犹豫地将皖江中学堂放在了第一位,“皖江中学堂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