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核束

更新时间:2022-02-27 11:15

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又称皮质核束或皮质延髓束,上运动神经元主要是位于中央前回下1/3区域(4区)的第五层大锥体细胞(Betz)和略小的锥体细胞。其纤维下行,聚成皮质脑干束,经内囊膝部降至中脑大脑脚底时,位于皮质脊髓束的内侧,亦有部分纤维弥散行走于脑干被盖部内,支配骨骼肌的脑神经运动核,如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等(即下运动神经元)。

基本介绍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主要起自中央前回上2/3区域的第五层大锥体细胞和略小的锥体细胞,以及6区、3、1、2区的锥体细胞,纤维下行经内囊后脚达中脑,位于脚底中间3/5部位,过脑桥基底部至延髓形成锥体。在锥体交叉中约3/4纤维交叉至对侧成为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侧索内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下降。此束见于脊髓全长,逐节支配同侧中间带细胞,主要是Ⅶ层的细胞。未交叉纤维在脊髓前索中下降,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大多数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止于对侧脊髓颈段与上胸段前角运动细胞,主要是第Ⅶ层的细胞。皮质脊髓前束一般仅达胸髓上半。在皮质脊髓束中,也有少数始终不交叉的纤维,称皮质脊髓前外侧束,下行于外侧索前方的边缘部,所含纤维甚少。皮质脊髓束的纤维除大部分止于中间灰质,再转至前角运动细胞,但在灵长类,有少数纤维直接与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这些前角细胞主要是支配肢体远端肌的。依据临床上的看法,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排列具有分层定位,由内而外,分别支配颈、胸、腰、骶部的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束是进化上最新而且是控制骨骼肌活动最大的纤维束。位于大脑皮层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它所支配的骨骼肌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称痉挛性瘫痪,又称为“硬瘫”。因前角运动细胞未损伤,故肌不萎缩(病期长可出现废用性萎缩),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有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位于脊髓的下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或“软瘫”,受损神经元所支配肌的肌张力消失,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在锥体交叉以上一侧锥体束病变,症状出现在病灶的对侧半身。交叉以下的病变,症状出现在同侧病灶平面以下。

2、锥体系:锥体系是从事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主要传导路径。此传导路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又名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主要组成两个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经过延髓时聚集于延髓的锥体内,过了锥体交叉进入脊髓;皮质核束在行程中与皮质脊髓束伴行,止于脑干,二者合称锥体系。锥体系对随意肌的控制主要侧重于肢体远端的小群肌,以完成后天获得的技巧性随意运动。

皮质核束与相应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核束corticobulbar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经内囊膝下降,继经中脑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份向下,陆续发出“离群纤维”至两侧的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与这些核的运动细胞突触。皮质核束离群纤维中至面神经的纤维比较特殊:至控制上半部面肌的核团的纤维是双侧性的,即至两侧面神经核的上半部,至控制下半部面肌的核团的纤维是单侧性的,只至对侧面神经核的下半部。皮质核束对舌下神经核的控制也是单侧性的,即离群纤维只至对侧舌下神经核。一侧皮质核束的损伤对于脑干多数运动性核团来说均不会受到影响,出现障碍的仅面神经核的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对侧)。

皮质核束形态学结构及其生理机能

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除控制支配骨骼肌的脑神经运动核外,部分纤维还终止于脑干的感觉中继核,如薄束核、楔束核、三叉神经脑桥和脊束核以及孤束核,其作用主要是在第二级神经元水平,影响感觉冲动的上行传导。

多数脑神经运动核是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所支配,大概仅有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腹侧部(支配眼裂以下的面肌)主要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因此,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伤,面上部肌、眼球外肌、咽喉肌并无症状。只有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伤,才出现控制吞咽、发音、咀嚼、表情等肌的麻痹或肌力减弱(假性球麻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