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道坚

更新时间:2024-08-19 09:14

皮道坚,1941年生于湖北。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美术馆“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广州大学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艺术学会(美国。纽约)学术委员。

个人生平

80年代曾参与创办及编辑《美术思潮》,任编委、副主编。1988年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1992 年调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先后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品及成就

著作

出版有论文集《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专著《楚艺术史》、《楚美术图集》,主编有《90年代中国实验水墨》、《黑白史》、《中国水墨实验20年》、《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等著作。

画展

为“92年广州艺术双年展”学术总监、93、94及95年度“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北京)提名批评家、“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北京)学术评审委员、96年“走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研讨会”(广州)学术主持、“97中国艺术大展?中国画展”(上海)艺术主持。2000年主持中国佛山国际柴烧研讨会。2001年应邀为广东美术馆策划大型水墨艺术展“中国?水墨实验20年”并主持学术研讨会。2002年主持“第一届中国佛山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和“2002中国佛山国际陶瓷论坛”、策划“水墨新纪元”当代水墨画两岸交流展(台北)。2003年策划并主持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共生与互动——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学术研讨会。2004、2005年策划“水墨生活——国际水墨大展”(中国台湾、大陆与美加地区巡回展)、“实验水墨回顾:1985——2005”展(深圳)。

职务与论文

皮道坚 别名松实,湖北嘉渔人。擅长美术史论。1979年入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专攻中国美术史,毕业后留校任教。湖北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主任。论文有《从我国山水画的发展看民族审美意识》、《对想像力的伟大召唤》、《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等。

出版图书

社会评价

几乎是与一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命运和前途的激烈而持续的争论同时,刘一原用20余年时间(从1986年至今)的埋头钻研、辛勤耕耘,为中国美术批评界提供了一批可从众多角度和层面阐释的水墨性“文本”。他继承了中国山水画“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传统,又不落前人笔墨与山水画图式的窠臼,确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心象风景”叙事风格。与“山水”相对应的“风景”一词,极易引人联想起西方的绘画传统,事实上刘一原20余年上下求索的艺术实践,走的也正是一条“以西润中”的道路。已有不少批评家从各自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在刘一原的“心象风景”中发现了新的意义,这充分表明刘一原的这批脱胎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水墨艺术作品成功摆脱了近代以来中国画艺术之“意义的循环“,成为当下文化语境中耐人寻味的意义表达。 刘一原在追求表达因现代科技和人文引发的种种思绪与困惑的同时,也成功地实现了其艺术语言的自然转换和绘画形态的现代嬗变。在当代中国画坛,很少有人像刘一原这样一步一步从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法的抽象提炼而顺理成章地达到纯粹抽象的、自如表达的境地。正如他前期山水画的写实是中国式的写实一样,他的“心象风景”中的那些抽象表达所包含的东方文化精神底蕴也依然十分浓郁。刘一原因此而成为一些关注中国文化当代转型问题的批评家的研究对象。批评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不只是他的绘画所体现的与中国当下现实紧密关联的、不同于西方现代绘画的“另一种现代性”,其实还更多包括他的“心象风景”所使用的叙事手法何以能成为真正具有精神性和观念性的视觉语言。几乎所有关于他的评论都提到了他对白粉颜料的创造性使用。可以说刘一原水墨艺术中作为一种语言要素被有意强化的白粉笔痕,既是艺术家精神情感的顽强表现,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象征。

--------- 皮道坚(2008年1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