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31 13:14
天津盐业银行开业时,凭借天津水陆通达的地理优势,盐业为主的经济条件,通商口岸的开放格局,吸纳民间游资,利用北洋背景,发展业务,扩张势力。以抵押、收购等方式掌控大批纱厂、航运、外贸、盐业、化工等企业,金融触角遍及国内外。
该行“以辅助盐商维护盐民生计、上裕国税、下便民食为宗旨”,系盐务专业银行,与长芦盐商建立起大宗往来,并在盐务产销区先后设机构为盐务提供服务。后因盐务署不拨官款,将前拨资金调回,加之该行在盐务区的业务开展不畅,不得不全部改招商股,裁撤部分网点,转为普通商业银行,经营普通商业银行业务。该总行初设北京,于1928年8月移至天津,1934年6月又迁至上海。
全国解放后,该行先于1951年9月参加“北五行”联营联管,又于1952年11月加入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而完成其历史使命。
盐业银行设总管理处(对外文书、契约则用总行名义)统辖全行,总管理处下设分支行及办事处。分行直辖于总管理处;支行归指定的分行管辖,亦直辖于总管理处;办事处归指定的分行或支行管辖。总管理处设总经理和协理各1人,总经理由股东总会就400股以上,协理就300股以上之股东选出。总经理下设秘书室、文牍科、稽核室、会计科;分行经理下设保管课、出纳课、营业课、会计课、文书课。
该行第一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为张镇芳。1917年张镇芳因参与张勋复辟而被捕,总经理职务改由当时天津造币厂厂长吴鼎昌继任,袁乃宽任协理。1932年张镇芳去职后,吴鼎昌又兼任董事长职务,直至1937年后由任振采兼代总经理和董事长职务,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第20次股东会议改选董监事会,推举王绍贤为总经理,陈亦侯为协理,任振采为董事长,刘彭阳为常务董事,吴鼎昌、周作民、钱新之、张伯驹等为董事,直至全国解放。
盐业银行股东最初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分5万股,每股100元),先收四分之一以上开业,至1922年全数收足。为适应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1923年董事会议决增加股本为1000万元,实收750.万元,至1946年才收足原定之数额。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后,迫令该行调整股本为金圆券120万元,仍由各股东按原比例认缴。全国解放后该行增资为旧人民币3亿元。
盐业银行资力雄厚,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与浙江兴业银行交替为私营银行之首。该行成立当年末存款额为463.5万元,1925年增至2770.1万元,增长4.97倍;1937年又增至9165.5万元,增长19.7倍。放款由1915年的403。8万元,增至1937年的7814.1万元,增长18.35倍。据1934年经营统计,放款占存款比例超过90%的年份有12次,超过100%的年份有9次。
此外,该行还以巨额资金购入国内公债和外币债券。特别是购入的善后借款公债、中法五厘美金公债、中比六厘美金公债、沪宁铁路英镑公债、克利甫斯以盐税担保的英镑公债等,为盐业银行取得了巨额暴利。
抗战胜利后,该行首脑易人,领导作风保守,加上恶性通货和官僚资本势力不断膨胀,业务处于日益萎缩状态。
该行成立当年纯益9.57万元,1925年达188.5万元,增长了18.7倍,11年累计纯益1332.9万元,为同期实收股东年累计额3825.8万元的34.84%。其中从1918年起,连续四年股东年纯益率超过40%,1919年曾高达47.6%,效益之高居当时各行之首。1926年以后效益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