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1 15:27
薄壳,又名凤眼,是生长在海滩泥沙里的贝壳类软体动物,呈长圆形,浅褐色,象蛏,其壳比蛏小而薄,故名。
加工脱壳煮熟,取其块肉就叫薄壳米。这也是驰名远近的土特海味,故有“盐灶薄壳米”之美称。
薄壳分野生和人工养殖两类,人工养殖的薄壳粒子较大,块肉肥厚,于每年夏至即可播苗养殖。选择潮势水流较急的海滩为佳。薄壳在泥沙里生长繁殖,长出“磴丝”,颗粒间互相系结,一串串密密麻麻地结成一片,象网一样把成片滩涂覆盖着。每年大暑至霜降是捞取季节。捞取薄壳应于退潮时带着网靴(工具),网靴咀系铁齿,潜入两三米深的水中,抵涂面,将薄壳捞割入网靴里,提上,用脚伸进网靴里搅拌排去泥沙,就叫鲜薄壳。
加工薄壳米要经过几个工序:一是脱“磴丝”,把一串串的薄壳装进盛满清水的桶里,用竹制曲尺形的工具——“薄壳绞”,在桶里不停地绕圆圈搅拌,绞脱去“磴丝”;二是浸漂,把脱去的“磴丝“的薄壳倒入灰缸浸去杂质;三是上锅,水煮沸将薄壳倒入锅里,用特制大竹筅搅拌,同时把炉火压一边,让一边旺火一边弱火,把浮在弱火一边的块肉,用笊篱撩上倒进炉灶上的大笊篱,加盐卤去水分杂质,叫“过篱”。装进篓里即为成品。
盐灶人加工薄壳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技术上也不断改革。过去采用80公分口径炉锅,操作技术也较古老。近年来改用110公分口径大炉锅,冷水、薄壳、盐同时下锅,锅上不加盖,又加重燃料和盐的分量(每百斤薄壳配山草13斤、盐15斤)。下锅后即时边加旺火边搅拌。这一来既加强了沸水浮力,又减少了工序,大大提高了块肉收成率。每100斤鲜薄壳可加工出20斤左右块肉,一家加工炉灶每夜可加工7000至8000斤鲜薄壳,净收块肉1400至1600斤,比过去约增产了三倍,获利甚丰。
盐灶薄壳米回加工技术独特,且地处莲花山南麓,水质清冽,加工出来的薄壳米,颗粒朱红,鲜嫩可口著称。产品厂销潮汕、深圳、香港等地。现盐灶有近百家加工薄壳米炉灶。盐灶人正为这一古老的传统加工技术不断改革、创新,拓开产品销路,其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