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5 15:05
①污染源排放的监控。即在工业、生活等污染源排放口设置自动监测仪器,或定期采样,测定有害物质的瞬间浓度,单位时间平均浓度和排放量,污染物形状等,并建立监测台帐及污染源档案,编制表报、判断排放标准执行情况和治理措施效果,为环境总量控制提供依据。
②区域环境的趋势监测。定期、定点年复一年地测定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中已知污染物的形态浓度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状况,并调查或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气象、水文、地质、地理、社会生产、能源和人口情况,综合分析环境质量现状、问题和变化趋势,提出改善环境质量和追踪环境质量现状、问题和变化趋势,提出改善环境质量和追踪环境目标的对策。其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扩大监视视野和增强监视功能,建立综合观测体系和国际合作监测网络,对多要素进行同步监测,并运用现代信息传递系统,使世界环境状况瞬间进入视野,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有效控制。
环境监测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立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决策的依据。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按其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监视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是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期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监视性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监测。
(2)特种目的监测
特种目的监测又称为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包括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纠纷仲裁监测、环评要求进行的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等。
(3)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为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地的监测及研究、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的研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