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7 10:24
盖(拼音:gài、gě)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艸,盇(hé)声。盇后隶变为盍。盖本义指用茅草等编成的覆盖物,引申为能用于遮盖的东西,特指车盖、或专指伞。又引申为覆盖、遮盖、胜过、压倒,用作动词。盖又用作副词,相当于“大概”“因为”等,常用于文言文。盖又读gě,用于姓氏。
形声字兼会意字。盖的繁体写作图7,异体字或作图6,都是由图1的字形演化而来的。图1是春秋金文,上部的“艸”旁作形符,可知与植物有关;下部是“盍”字,读hé,于此作声旁,指示字的读音。“盍”字本身也有器盖儿的意思,也有表义作用。盖的本义是指盖屋的茅苫,泛指用白茅等编的覆盖物。后来引申为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这就是常说的盖子了,如车盖、锅盖等。也指伞或伞状物,也指甲壳类动物背部的壳。
“盖”字从春秋文字开始一直到小篆形体上变化不大,隶变后的楷书写作图6,中间的“太”是将“去”下部的“凵”写作一点得到的。后演变作图7,是为繁体字形。在汉代又产生一种俗体,是将上部所从之“艸”旁及中间所从之“去”旁省讹为“”形,这种俗体为简化字所本。
“盖”字发展到后来又有了加在上面的意思,用作动词,如盖章、盖邮戳;还能指遮掩,如盖被子、把茶杯盖上、遮盖、掩盖、覆盖的“盖”用的都是这个意思。“盖”指覆盖在别的东西上面,以后又引申出超过、压倒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称颂秦始皇的功业:“功盖五帝,泽及牛马。”意思是说,秦始皇的功绩超过了传说中的五帝,连牛和羊都享受到他的恩泽。“盖”当超过讲,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仍在使用,如:盖世英雄,是指超过当时所有人的英雄。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一】【艸部】古太切(gài)
葢,苫也。从艸盇声。
“葢,苫也”注:引伸之为发端语词。又不知者不言,《论语》谓之“葢阙”。《汉书》谓之“丘葢”。
“从艸,盇声”注:古太切,十五部。盇在八部,此合音也。
古太切,去泰见 ‖盍声盖1部(gài)
盖,覆也。掩也。《通俗文》曰:“张帛也。”《礼记》曰:“敝盖不弃为埋狗也。”又发语端也。《说文》曰:“苫也。”俗作盖。古太切。三。
胡腊切,入盍匣 ‖盍声盍1部(hé)
盖,苫盖。
古盍切,入盍见 ‖盍声盍1部(gě)
盖,姓也。汉有盖宽饶。《字书》作𨜴。
【申集上】【艸部】 盖;部外笔画:10
古文:𤇁
(gài)《唐韵》古太切。《韵会》居太切。并音匄。苫也。《左传·襄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注:白茅,苫也,今江东呼为盖。
又掩也。《书·蔡仲之命》:尔尚盖前人之愆。
又覆也。《关尹子·八筹篇》:其高无盖。
又车盖。《周礼·冬官考工记》:输人为盖以象天,崇十尺。
又语辞。《诗·小雅》:谓天盖高,谓地盖厚。
(hé)又《广韵》胡𦡳切,音盍。亦苫盖也。《集韵》:靑齐人谓蒲席曰蒲盖。
又通盍,何不也。《礼·檀弓》: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
(gé)又《正韵》古沓切。地名。《孟子》: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注:盖,齐下邑也。《前汉·地理志》:泰山郡盖。
又姓。《前汉·曹参传》: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
又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
又《韵补》居气切。叶音既。宋玉《高唐赋》:蜺为旌,翠为盖,风起而止,千里而逝。
“”窄“皿”宽。“”居上居中,三横长短不一,末横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在竖中线。“皿”,居下居中,末笔横宽度超出上部。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