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4 18:25
通口河,又称盘江、潜江、湔水、石密水、石泉河、邓家河、通口河、白草河等,以四川省地理志为准,称通口河。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发源于松潘县境内岷山山脉东南松潘县白羊乡伐子岭,源头海拔高程4000米以上。流经松潘县,平武县,北川县,于江油市青莲镇铧嘴从右岸汇入涪江。河长145公里,流域面积416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9‰。河流上游高山矗立,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道千回百折于深涧峡谷之中,进入北川后支流发育,谷间冲积小盆地较多。
通口河,上游有两支,即白草河、青片河。按《北川县志》,正源为白草河,上游又有两支,分别是小白草沟(有资料称白羊河)和泗耳沟(在平武县境内),皆发源于松潘县岷山东坡伐子岭(《松潘县志》作桦子岭),在松潘县白羊乡政府所在地合流,称白草河(因此地为小白草坝,古白草羌地),流向东南。经片口乡、小坝乡、开坪乡,流向禹里乡。其间,源于北川县境外白乡筛子背的太白沟在外白乡金凤桥自西岸汇入,源于北川县境小园乡摩天岭的后园沟在开坪乡大鱼口自东岸汇入。沿途还有竹林沟、磨盘沟、桃龙沟、内外沟、聚宝沟、禹里沟等汇入,流向治城。
在北川县旧县城禹里乡治城场西,白草河与东来的青片河汇合始称湔江。湔江东流,经漩坪乡,2008年大地震河道成为唐家山堰塞湖,出湖经北川原县城曲山镇,于原邓家乡岩羊滩转向南流,至通泉镇(原通口乡、通口镇,后与香泉乡合为通泉)称通口河,再南流至原香泉乡香水渡出境至江油县青莲镇郊铧嘴注入涪江。其间,源于金凤乡城子梁的白泥沟在漩坪自北岸汇入,源于都坝乡紫柏沟的都坝河在邓家乡岩羊滩自北岸汇入。沿途还有三层岩沟、邓家沟等10余条溪沟汇入。古称石泉河、石密水、石板河。
在江油市,通口河称盘江,于北川县邓家乡岩羊滩海拔583米处进入江油县含增乡,成为江油和北川两县的界河,直到香水乡元坪子,河道才完全进入江油县境,再东南流经西屏乡、青链镇和九岭乡,至青莲镇铧嘴海拔489米处东注涪江。盘江江油县境河段长38.4公里,河面宽达150~300米,河床平均比降2.64‰,流域面积137.3平方公里。
河流全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四川省志地理志》称河长145公里,流域面积4160平方公里)。
通口河径流补给主要为降水,其次是冰雪融水。每年4月春汛河水开始上涨;夏秋洪水则由暴雨所致,因上、中游地势陡峻,集雨时间短,洪水陡涨陡落。盘江水量丰沛,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却较小。据设在西屏乡的将军石水文站观测资料,盘江年平均流量102立方米/秒,洪峰流量最大增达7920立方米/秒,建国后最大洪水量为5080立方米/秒,而枯水期最小流量仅19.7立方米/秒;盘江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2.82亿立方米。
江油将军石水文站1957年5月设站,位于西屏乡将军石处,地理坐标东经104°36′,北纬31°44′。主河道盘江长158公里,距河口15.1公里,集水面积4162平方公里。1982年改为水位站。基面采用假定高程。25年中,实测盘江平均流量103立方米/秒,最大洪水5080立方米/秒(1964年7月21日);最高水位518.1米,调查最大洪水7920立方米/秒(1902年7月24日),最高水位521.1米。变幅12.1米。1987年迁至北川县通泉镇(原通口乡、香泉乡)黄连桥处。
白草河,是涪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松潘县县城东南角的白羊乡桦子岭北侧的小白草坝,经流白羊乡的5个村,流入北川县,松潘县县境流长39公里,集水面积357平方公里,比降9.07%,多年平均流量19.9立方米/秒,是县境内常年性河流之一,系白羊乡农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河道。
泗耳沟,为湔江左岸支流白草河的北源。发源于松潘县伐子岭东麓,东流入县境后,经泗耳寨、俄若口,折向东南流至茶坊再南入松潘县境。沟长50多公里,流域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其中,流经县境37.6公里,流域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河床落差1170米,平均比降31‰,年平均流量6.24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1.9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万多千瓦。
青片河,源头有二:上五河(即西源)源于北川县境青片乡插旗山,沿途有凌冰沟、梨利沟、瓦西沟、正沟、磨子沟、小寨子沟等10余条溪沟汇入。正河(即北源)源于北川县境青片乡老满山,沿途有小湾沟、板棚子沟等溪沟汇入。两源流至青片乡政府驻地南0.5公里处汇合后称青片河。沿途汇入青片河的有白水沟、黑水沟、马槽沟、土门沟、何家沟、新民沟、回龙沟等数十条溪沟,流向治城。
都坝河,流经北川县都坝、贯岭、桂溪、太洪、陈家坝、邓家,流域面积193.33平方公里,县境内河长46.2公里,天然落差528米。
小寨子沟,在北川县青片乡,北川县境河长23.8公里,流域面积147.1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845米。
太白沟,在北川县外白乡,北川县境内河长17.1公里,流域面积106.6平方公里,天然落差760米。
后园沟,在北川县小园、开坪,北川县境内河长27.2公里,流域面积266.5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743米。
白泥沟,流经北川县金凤、白泥、南华、漩坪,北川县境内河长13.9公里,流域面积168.1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274米。
土门河,青片河右岸支流,发源于茂县光明镇胜利村,流经茂县(光明镇-富顺镇-土门乡-东兴乡),于茂县东兴乡永和村流入北川县,在墩上乡合青片河。河长37公里,流域面积503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11.9立方米/秒。
唐家山堰塞湖,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山体滑坡形成的四川灾区最大的堰塞湖,位于湔江上游,距北川老县城约6公里,坝体由石头和风化土组成,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宽约611米,坝顶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上游集雨面积3550平方公里,最大库容3.16亿立方米。经过各路救援抢险队伍20余个昼夜的奋战,于2008年6月10日成功泄洪,悬在下游近百万人民头上的威胁消除。据悉,在“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绵阳市将唐家山堰塞湖列入湿地资源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计划,唐家山堰塞湖将会打造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09年6月,对唐家山堰塞湖的系统治理工作展开,在对一系列险情进行及时处置后,2012年底堰塞湖左岸泄洪洞、禹里乡防洪堤等工程建成,唐家山堰塞湖逐渐变成为一座比较稳定安全的水源库。
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姜炳璋在邓家渡发动民众建祥丰堰,引湔江河水灌田13公顷。次年,堰、田均毁于洪水。
团结大堰,位于北川县支流都坝河上,1970年北川县复兴区革委组织民工动工修建。除1970年7月、1971年8月、1973年11月分别调集3000余民工参加大突击之外,还集中云龙、太平两公社的“四类分子”20余人常年施工,历时7年零3个月,于1977年4月1日竣工。用工56.29万个,国家补助42.9万元。跨越14条深沟,穿过8道山梁,建涵洞19处,筑排洪沟、溢洪道7处,砌保坎33条、2020米,拱暗渠750米;堰头扎坝引水,坝轴线长55米、高10米,底宽14米,顶宽4米,将都坝河水拦截进堰。主干渠起自云龙公社金星大队洞洞岩,止于北川县桂溪乡云兴村(原云龙公社云兴大队)垭上,全长10080米;渠堰底宽1.2米,面宽1.4米,深1.2米,过流量1.5立方米/秒。其后将主干渠延伸3500米到太平公社金鼓大队唐家湾;继而凿通徐坪垭,于平通河右岸向北修支渠2000米,将主渠道之水引至云龙公社红旗大队一生产队,铺设直径10厘米倒虹管1470米,穿过平通河底,将水输送到云龙公社团结大队三生产队。全堰设计灌面521公顷,1978年有效灌面167公顷,1979年实际灌面107公顷。1982年,过河倒虹管被洪水冲毁,加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人组织维修,致使过河支渠报废。到1984年,团结大堰实际灌面仅为37.5公顷,其中水田仅6.1公顷。1985年2月扩修公路,毁坏通往唐家湾的倒虹管,致使垭上至唐家湾段渠堰闲置。1987年,在徐坪垭建高水头发电站前池,又使通往垭上的1760米渠堰断水。
“引通济安”工程,在北川县擂鼓镇正式开工。工程估算总投资4.43亿元,计划工期49个月,将引调通口河流域水资源为安昌河流域补充生产生活用水。程由引水工程和堰塞体泄流槽防冲护底加固工程两部分组成,拟在通口河唐家山堰塞坝上游右岸1.1公里处(曹山沟)以隧洞取水,在北川擂鼓镇麻柳湾村苏宝河右岸凤凰山出洞入苏宝河,并通过开茂水库调节为绵阳科技城第二水源开茂水库水厂及下游供水。工程计划年调水量845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
龙尾电站,座落于北川县曲山镇,1954年由县长肖首财倡导,县政务会议决定在曲山龙尾挖渠引湔江水建发电站。1955年春动工,1957年7月建成发电。装机1台24千瓦,当年发电0.9万千瓦时。县人委财政科长兼站长,配电工3人。1959年对电站总体工程进行改造、扩建,将原360米引水渠延长到480米,渠道比降保持1‰,落差由2.5米提高到3.1米,换装55千瓦发电机1台。1962年4月竣工投入运行,当年发电6.5万千瓦时。1966年9月换装160千瓦发电机1台,当年发电11.5万千瓦时,职工增至12人。1972年8月,将渠道延长到1200米,过水断面由7.5平方米扩至12平方米,增装160千瓦发电机1台,容量增至320千瓦。1974年渠堰内壁滑坡,渠内淤泥堆积1米多厚,使发电能力降低。绵阳地区财政局、水电局拨专款22万元整治渠道,恢复了正常发电。1982年换装1台200千瓦发电机,装机容量扩大到360千瓦,有职工32人,全年发电91万千瓦时。1985年发电166万千瓦时,职工增至55人。1987年发电169万千瓦时。
青片河林业局碧溪口电站,座落于北川县青片乡碧溪口。由青片河林业局组织修建。1983年3月动工。渠头建拦水堤坝;在悬崖开凿长1529米的引水渠,其中有7处隧洞共长350米;渠尾建有效容积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压力管道主管直径1米,沿山坡露天铺设,落差86米;机组岔管直径72厘米。1984年9月13日第一台机组发电。1985年发电1000万千瓦时。电站设计装机800千瓦,概算投资144万元;实际装机3×500千瓦,投资101.5万元,每千瓦676元,是县境国家所建电站中每千瓦投资最少的电站。1987年利用电站尾水建装机2×250千瓦梯级电站,与原电站并联发电,年发电总量达到1300万千瓦时;满足了林区生产、生活和附近农民的用电需要。
治城电站,座落于治城大桥码头上端。1960年在水磨沟口建成20千瓦电站,引水磨沟水发电。因发电量小,于1966年动工在今治城大桥上端湔江左岸另建,修筑无坝明渠870米,引湔江水,装60型水轮泵2台,其中1台双接泵用于抽水,1台单接泵用于发电,安装发电机1台55千瓦;1971年4月竣工发电,供治城场镇和附近农村加工、照明。1976年将引水渠延伸至950米,落差由4.2米提高到4.8米;将60型双接水轮泵换装为90型水轮机,配100千瓦发电机1台;1977年2月完工,总装机为2台155千瓦。1982年又将100千瓦发电机换为160千瓦,总装机2台215千瓦。电站总投资1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6万元。1987年发电59万千瓦时。
坝底电站,座落于坝底下场口。1965年11月,坝底公社组织劳力修明渠780米,引青片河水建水轮泵站;1966年6月安装发电机1台24千瓦。1969年10月扩建,换装50千瓦发电机1台,1972年7月1日完工。1980年1月增装100千瓦发电机1台,总装机为2台150千瓦;同年10月,修筑长130米、宽7.5米、高2米的拦河坝。总投资12.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7万元。1985年发电40万千瓦时;1987年发电42万千瓦时。
小坝电站,座落于小坝乡坝地村一组。原为小坝公社幸福大队所建,1967年动工,于白草河右岸开石渠320米,无坝引白草河水,安装24千瓦发电机1台,1969年10月建成发电。1972年卖给小坝公社经营。1973年扩建,换装为55千瓦发电机;当年两次扩建引水渠。1983年再次改建,1984年8月竣工,增装160千瓦发电机1台,总装机容量为2台215千瓦。电站总投资25.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8万元。1985年发电45万千瓦时。1986年遭水灾;1987年整修渠堰,停产半年,仅发电23万千瓦时。
外白电站,座落于外白乡江河村。1976年动工在金风桥头建电站,引金凤沟水,装机75千瓦,次年建成。1985年1月又在白草河左岸原江河电站基础上扩建,筑无坝明渠250米,明渠下段凿宽3.5米、深2.5米、长10米的隧洞,出口处建前池,落差4米,装160千瓦发电机1台,将原金凤桥电站75千瓦发电机移入,1987年5月建成发电
片口电站,座落于片口乡白草坝。1966年动工,挖明渠359米,引白草河水建水轮泵站;1967年安装20千瓦发电机1台投入运行。1986年冬,片口乡政府、乡企业办及电站联合筹资5.5万元,对原电站进行改造扩建,提高落差,新装100千瓦发电机1台;1987年5月竣工发电,当年发电8万千瓦时。
青莲电厂,厂部和发电枢纽位于青莲镇裕光村,在西屏乡长青堰口从盘江引水,经9.4公里渠道,在黄瓜园处建厂发电,尾水流入涪江。全厂由取水、输水明渠和发电枢纽组成,占地面积1098亩。1970年开始勘测规划,1973年秋由成都工学院承担设计,次年完成初步设计。1977年9月省水利局同意将电站按2×8800千瓦新方案列入拟建项目,并要求按此方案重新初设。1978年5月省水电勘探设计院完成新方案初步设计并上报。1984年省计经委以“川计经(1984)固字第147号”文批准,将青莲电厂列入当年自筹资金开工项目。1984年6月江油县成立青莲电厂指挥部,组织8000余民工参加建设。1984年10月7日开始动工,第一台机组于1987年5月28日开始发电并网运行。1988年1月15日全部竣工。此项工程设计年发电量11214万千瓦时,总投资4289万元,每千瓦单位投资2436.9元。
通口电站,位于四川省北川县通口镇上游2.3公里处,左岸属江油市,右堂属北川县,电站距北川新县城约460公里,距江油市区约24.0公里,是涪江一级支流通口河干流设计规划的十个梯级水电站的第五级。电站于2002年09月动工律设,2004年08月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行。通口电站工程由碾压混凝十重力坝右岸引水系统、地面厂房和升压站等建筑物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5980米,总库容36100万立方米,调节库容970万立方米,设计具有日调节性能。
香水电站,位于涪江一级支流通口河下游的江油市香水乡境内,距上游通口电站116公里,距江油市区230公里,是通口河干流设计规划的七个梯级水电站的第六级。电站于1996年11月动工建设,1999年01月两台机组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行。香水电站工程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右岸引水系统、地面厂房和升压站等建筑物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546.70米,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调节库容84.0万立方米,具有日调节性能。
通口河通口场以上及其上游的白草河、青片河无法行船,只漂木筏。江油段从通口至铧嘴21.7公里可通行10吨左右木船和8立方米木筏。漂运为不通公路之处大宗竹、木运输的主要方式。1970年代中后期,竹、木漂运渐为公路陆运取代,木材公司水运从和交通运输部门水运队分别于1974年和1980年撤销,年老体弱职工相继退休,其余转为其他工种,专业水运业务告停。现仅少数临水伐木场仍以放漂方式作原木短途运输。
民国16年,北川县知事杨钧衡欲修整漩坪至曲山之路,“以工多款巨筹办维艰”,“拟将陆上交通移于水面交通”。经与县绅商议,皆以为只须凿开金花滩并除去河内礁石,造板船十数只,即可由县城通至曲山,减肩挑背负之劳,免山路崎岖之苦。终因缺乏资金而未果。1958年1月20日,为缓解通口大炼钢铁运输紧张的矛盾,从通口、龙凤两个公社各抽调民工15人,历时70天,完成通口至江油县青莲场27公里河道疏浚和纤道修筑工程,可通航荷载10吨左右的木船。同年成立通口群肮管理站,有管理干部1人,水运工98人,船9只,总吨位72吨。当年货运量1600吨,周转量8000吨公里。1959年3月,新辟通口至幸福铁厂航道13公里;12月,绵阳涪江船泊运输公司造船厂在通口建立分厂,职工20人;同年设常年航运养河工程队,职工52人。1960年有货运木船20只、160吨位,职工240人,货运量7430吨,周转量22.9万吨公里。1961年,通口铁厂停办,无生铁外运,木船仅存4只。1962年,通口航运管理机构撤销,航道养护工全部回乡务农,水运专业人员32人回县群运社组织水运队从事排筏、漂木运输。1961年4月1日,开通曲山至治城航道,开行木船。因滩多水急,行船困难,几月后即废止。北川县境曲山龙尾、邓家渡、香泉清溪、桂溪等渡口旧有木船供渡河之用。船夫以篙竿撑驶,或以篾索横系两岸,以一活动圈将船缆系于篾索上来回拉驶(俗称抹抹船)。50年代后,逐步改用钢丝绳套轴承。1960年代以后,渡口先后建桥,渡船被淘汰。上述渡口先后于1964、1975、1982、1985年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