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更新时间:2024-10-07 08:02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拼音: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常闻语曰:‘晓晓者易缺,缴缴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的黄琼颇有才学,名望很高,但他只想做个清高的隐士,不愿出来做官。永建年间,王公贵族多次推荐黄琼,朝廷下令征聘后,他才很勉强地离开了家乡,但称病不进京去。当时,很多有名的人受到征聘后,才发现他们的才能与名望并不相符。太傅李固自来敬慕黄琼,希望他能出来做官,用事实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孤傲自特、名不副实的人,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去劝说黄琼。

李固在信中说:“如果先生真想以上古隐士巢父、许由等人为榜样,立志终身隐居深山幽谷,倒也罢了;如果想辅佐朝政,为民效力,如今正是好机会。自古以来,像唐尧虞舜那样的圣明君主是很少见的,但并非仁人志士就没有用武之地。我曾听人说过,高傲刚直的东西容易折损,晶莹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像《阳春白雪》那样高深的曲调唱和的人必定很少,名声很大的人其才能与实际未必相等。像近日一些受到征聘的先生,往昔声名太盛,任职后却显不出有出色的作为,因此民间纷纷议论处士们纯粹是徒有虚名。愿先生能展示宏才大略,令众人叹服,消除民间不利于处士们的看法。”黄琼听从了李固的建议,到了京城,立即被封为议郎;不久,显露出真才实学,升为尚书仆射。

成语寓意

一般说来,四处传颂的名声是旁人赞誉而成的,实际存在的成绩则是受赞誉者自己做出或者自身固有的。名声作为实际的一种反映,其准确程度受到赞誉者的眼力和好恶所制约。如果赞誉者指鹿为马,大加吹捧,就会出现名声大于实际的现象。这种名过其实的宣传虽然可以暂时蒙骗不明真相的人,一旦真相大白,则反倒会使人连固有的实际也不敢相信,盛名反而坑害了与之不相称的实绩。名与实相互一致才能使人信服。

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李固提出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论断,千百年来被人称为至理名言,至今仍是现实生活的真谛,闪烁着社会生活哲理的光芒。在生活中,人人都应该有自知之明,这不仅是为人处世修养的一种表现,也是成就任何事业的一种深刻哲理。不论是从政的,还是从商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均是如此。无论“盛名”多大,都不应该自命不凡将自己束之高阁,要对自身有着正确的认识。

成语运用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指名声很大,实际情况难以与之相称。也指名过其实。复句式结构,作宾语、分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可是闯王知兄虚名,推诚相待,献策等又过为吹嘘。古人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汪曾棋《从桂林山水说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我到过一些风景名胜地区,看了之后,有时会感到失望,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累得腰酸腿疼,殊不值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