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2:47
卫星技术的最新标志是直播电视卫星系统的发展。1977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国际电联为欧洲、非洲和亚洲各国分配了1-12千兆赫频段和同步卫星轨道位置。因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电视广播组织正在积极地发展直播电视卫星。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先后成功地开展卫星通信和广播试验,国际电联也就卫星的频谱和轨道资源开展了相应的规划,作为成员国,我国也参加了有关的卫星广播规划会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卫星直播的应用历程,1985年利用C频段通信卫星转发器,采用模拟技术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1991年通过通信卫星采用数字技术传送广播节目;1995 年通过通信卫星采用数字技术传送电视节目;1997年起,我国陆续通过C 波段和Ku频段通信卫星、采用DVB-S技术体制传送广播电视节目;1999年元月,利用鑫诺1号Ku 频段通信卫星、采用DVB-S技术体制试验播出了“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2008年6月,我国通过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采用我国专用的先进卫星广播系统标准(Advanced Satellite Broadcasting System)播出了“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
中星9号直播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广播卫星,主要用于解决边远山区有线和无线覆盖不到的广播电视“盲区”的农村用户接收广播电视信号的问题。从2008年12月至2011年底,已解决1600多万“盲区”的用户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我国还有约2 亿户的农村群众只能接收到最多6套无线电视广播信号。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批示精神,从2011年5月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决定利用直播卫星进一步为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满足广大农村用户接收高质量、多套数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广电总局从2011年7月下旬开始在宁夏、内蒙古和河北部分地区先行试点,并于2011年9月4日与中宣部召开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经验交流会,从某种意义上明确了我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的定位、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1)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的定位。开展卫星直播公共服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和政府声音走进千家万户的便捷渠道,是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文化民生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主流媒体辐射力影响力、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
(2)广播电视卫星直播服务对象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采用卫星直播方式实现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农牧区的约两亿农户的广播电视“户户通”。
(3)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发展方向。要逐步增加高清电视、双向视频点播等节目内容,开展符合三网融合政策的电信服务,充分运用党员远程教育、党务政务公开以及气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种涉农信息资源,通过直播卫星技术打造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方便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打电话、查信息,真正实现从“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4)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安全要求。要按照我国相关法规要求,确保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强化技术保障,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传输技术标准,按照可管可控的要求,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确保机顶盒只能接收我国的直播卫星信号,无法接收其他卫星信号。
上述措施确保了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健康有序的发展。根据中央的要求,“十二五”期间直播卫星将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提供广播电视和综合信息服务,这将使得我国的直播卫星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008年6月9日我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发射成功,2008年7月完成在轨测试后交付使用。中星9号卫星采用了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生产的Spacebus 4000 系列平台卫星。
中星9号卫星具有播出150~200 套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SDTV)的能力,能进一步开展卫星高清晰度电视(HDTV)业务和数据传输等综合业务。卫星下行波束采用成形大波束覆盖中国疆域,包括港、澳、台等地区,其有效辐射功率满足中国卫星直播系统使用要求,可使全国97% 以上居民使用0.4~0.6m 天线直接接收中国的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及数字宽带多媒体服务等内容。
(1)卫星轨道位置:东经92.2°。
(2)轨道位置保持精度:在服务寿命期内,卫星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0.05°;南北±0.05°。
(3)天线指向精度:在整个服务寿命期内,正常情况下<0.1°;最坏情况下<0.15°。
中星9号卫星有效载荷由4个54MHz 和18个36MHz共计22路大功率Ku 频段转发器和2副接收天线和2副发射天线共计4副天线组成。
中星9号卫星使用频段是国际电联统一规划的BSS频段。工作频率范围:上行频段17.3~17.8GHz,下行频段11.7~12.2GHz。22个Ku频段转发器中1A、2A、1B、2B为54MHz带宽转发器,其余为36MHz带宽转发器,行波管放大器(TWTA)为2组14:11备份方式,行波管放大器输出功率为120W/240W (单管/ 并联)。中星9号卫星的天线采用圆极化工作方式。
中星9号下行覆盖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以下3 个因素:
(1)卫星下行波束采用成形大波束覆盖我国疆土,包括港、澳、台等地区;
(2)覆盖区边缘的功率通量密度按国际电联的要求进行快速滚降设计;
(3)卫星下行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应根据卫星接收天线口径、接收可用度,同时考虑我国的雨衰与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设计、分配并留有足够余量。
中星9 号卫星有两副发射天线,东西两墙板各安装一副,工作频率为11.7~12.2GHz。卫星天线下行波束覆盖中国全部国土,包括南中国海地区。
中星9 号理论设计覆盖具体情况如下:
(1)除南中国海外的中国行政区域EIRP 值为49.2~57.5dBW ;
(2)中东部地域EIRP 大于52.5dBW ;
(3)喀什、拉萨、乌鲁木齐等地EIRP 均在49.5dBW 以上;
(4)东南沿海雨衰较大区域EIRP 值均在56dBW 以上。
由此可见,卫星下行EIRP 由西向东呈递增状态。
卫星直播技术应用的第一步是节目平台的建立,作为电视节目传输的前端,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视节目的集成和播出,是以节目平台作为基础的。建立节目平台需要通过多个系统来完成,其中主要包括节目源采集和编码复用等内容,通过将节目源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并利用编码复用技术进行解码完成节目采集,例如我国的卫星直播技术,视频动态编码设置为500Kbps ~ 10Mbps,在这一波段能将节目进行处理和编辑,进而将广播电视节目提供给接受群体。此外,为保证充分发挥出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应用技术的功效,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卫星直播技术,为广大观众群体提供更方便的操作方式和多种选择模式,我国相关部门对卫星直播技术发展重点也做了指导性规定,要求积极发展机顶盒业务。通过机顶盒业务的发展,可以简化卫星电视的操作流程,采用跨越性的检索方式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更为方便的查找和收看电视节目,有利于建设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服务,对卫星广播电视有效发挥信息传递媒介的作用起到推动作用。
卫星传播技术是我国广播电视迫切需要发展改进的技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前期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但是,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核心技术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卫星直播信号传输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发展民族卫星技术产业,加强我国卫星技术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要求在具备准确传输信号的同时,达到并超越国际ABS-S 标准。以确保卫星传输信号可以应对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干扰,快速稳定传输到电视接收端,使观众获得更加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信号传输过程的技术研发,可以军民两用,对我国军事技术的高科技化发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1)保障信号接收的安全性。卫星信号接收的过程中,会有干扰信号安全的诸多因素,为了保障卫星广播电视的安全性能,对机顶盒的技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村村通使用的机顶盒要求具备屏蔽标准方式以外的解调功能,让一些不利因素趁机而入,对我国的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的安全性形成威胁。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直播信号的质量,还能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放提供保障。对我国卫星直播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2)视频和音频的接受,与节目平台的建立采用同一标准,使用主级和第Ⅱ编码。
3)前期机顶盒使用透明式传输方式可以起到快速接收和成本控制的作用。此过程中,为防止冗杂信号干扰,保证信号质量和信号安全,应当采用一体化变频器对设备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4)综合考虑天气等因素对信号接收的影响。如结合实际天气情况,对天线接收口径进行调整,控制可用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卫星信号良好的接收,保障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卫星技术的最新标志是直播电视卫星系统的发展。1977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国际电联为欧洲、非洲和亚洲各国分配了1-12千兆赫频段和同步卫星轨道位置。因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电视广播组织正在积极地发展直播电视卫星。
1974年5月30日,美国发射为“ ATS-6” 卫星,首次完成了直播电视技术试验。此后,加拿大、苏联、日本也相继发射了试验型直播电视卫星。虽然世界上迄今还没有发射过实用型直播电视卫星,但已开始正式试制实用型直播电视卫星系统, 即西德TV-SAT和法国TDF-1卫星系统。该系统暂定于1984年开始向这两个国家的国内电视网的电视观众直接广播电视节目,电视观众可用直径1米以内天线和廉价简易接收机收看卫星广播的电视节目。日本准备在1984年初发射实用型直播电视卫星(BS-2)。
虽然美国的地面电视网络比较发达,但是美国通信卫星公司也积极主张发展直播电视卫星,为此于1980年6月专门成立了一个卫星电视公司,它已向联邦通信委员会申请发展一个直播电视卫星系统。印度将用1982年发射的多用途卫星INSAT-1进行电视广播。英国政府最近也正式宣布建造广播卫星。为了争夺直播电视卫星市场, 欧空局已为L-SAT卫星大开绿灯,正在研制,暂定于1986年发射。
在七十年代期间,美国、印度、加拿大、苏联、日本等国家已用天线直径大小不同的地面接收站完成了直播电视卫星技术试验,试验证明利用同步轨道卫星广播电视节目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
日本1984年1月23日用N2火箭从种子岛空间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实用直播电视卫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颗向家用电视机直播电视的卫星。卫星进入静止转移轨道:近地点178公里、远地点36354公里。2月26日定点在东经110度静止轨道上。日本称,卫星将从5月1日起,正式向全国播送电视节目。届时,日本边远山区和所有海岛上约四十二万户人家可以收看到图象清晰的电视节目。除此之外,还将进行数字传输和“高清晰度”( 1125线条) 的电视播放试验。
与此同时,芝浦公司从3月1日起向市场投放12千兆赫直接接收电视机,天线直径分别为60厘米(7.5公斤) 或75厘米(7.9公斤) ,带有变频器和调谐器。该公司预计最近五年内向市场投放二百万台直接接收电视机。松下电器公司从2月底向市场抛售60厘米、75厘米和1米直径天线电视机。
三菱、索尼、日本电气公司以及夏普等公司也即将迅速转向生产直接接收卫星电视节目的电视机。
自直播卫星诞生之日起,直播卫星就凭借自身的巨大优势迅速占领了广播电视市场,并在广播电视的大范围覆盖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直播卫星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发展、实现“村村通”提供了一种可能。另外,直播卫星技术在优化用户电视节目体验方面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并深受广大用户的喜欢,这也为我国“村村通”发展创造了优势。然而,因为我国的直播卫星技术起步较晚,还处在一个发展、完善的阶段,因为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就使得直播卫星技术的发展被禁锢。例如,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电视节目的画面质量难以保证,影响观众的电视节目体验;现阶段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长,阻碍了信号传输,严重影响了电视节目的质量,更严重的是,这种不利状况已经显示出逐年上涨的势头。除了上述这些问题之外,卫星直播技术还使得电视节目的形式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断发展,电视节目形式的单一化不利于电视节目的发展,甚至直接导致地方电视广播发展受限。在应用方面,直播技术虽然存在缺点,但不能掩盖其在“村村通”中日益强大的作用,以及为广大消费者带来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体验。毋庸置疑,直播技术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重要的传播方式将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