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22:31
直肠子宫陷凹:又称道格拉斯陷凹(Douglascul-de-sac)。在子宫后面,子宫浆膜层沿子宫壁向下,至子宫颈后方及阴道后穹窿,再折向直肠,形成直肠子宫陷凹。位于女性盆腔直肠和子宫、阴道之间,两侧界为直肠子宫襞。是盆腔内位置最深、最低的腹膜凹陷。陷凹的前界仅隔阴道后壁与阴道穹隆后部为邻。女性的直肠与子宫相邻,腹膜自直肠移至子宫后,两者之间有一凹陷,叫直肠子宫陷凹。此凹在盆腔内位置最低,其底恰与阴道后穹隆相平行,故腹腔积有液体时,可后穹隆穿刺查明其情况,尤其在妇产科诊断中十分重要。
直肠子宫陷凹在女性腹腔内,腹膜沿腹前壁下行,覆盖膀胱而后又向上折返、覆盖子宫大部,其后再次折返裹覆于直肠前面和两侧,向上与后腹膜延续,其间,覆盖子宫和直肠的腹膜在子宫直肠间折返形成的陷凹称“直肠子宫陷凹”。在站姿或仰卧时,该陷凹是女性腹腔的最低部位,也是腹腔内出血或积液最易积聚的地方,临床常经阴道后穹隆向此处穿刺抽液检查,以判断有无腹腔内出血。
指子宫直肠间筋膜及耻尾肌纤维松弛或断裂,使阴道后穹窿部膨出,内含小肠肠曲者称肠膨出。可单独存在,或直肠膨出及子宫脱垂并存。临床表现及诊断:患者有下坠感,不合并直肠膨出则无大便困难,检查可见阴道内有一球形膨出。囊内可触及肠管。若合并直肠膨出可见两个凸出球面,其一来于阴道后壁,另一来自后穹窿。肛诊时,指尖不能伸入膨出的腔内者为肠膨出;指尖可以伸入膨出的腔内者为直肠膨出。治疗:行肠膨出修补术。合并重度子宫脱垂者,多须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修补术应注意阴道口及阴道的狭窄,否则使阴道壁紧缩,造成病者严重的性交不能。
概述:由子宫内膜上皮发生的癌变称为子宫内膜癌,又称宫体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多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妇女。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较子宫颈癌平均晚发10年,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以60岁最多见。近年来,因妇女平均寿命延长、防癌普查的开展、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雌激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另一方面,因宫颈疾病及时治疗,宫颈癌发病率下降,在有些国家,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比例已从过去的5~10:1变为1:1或3:2。国内亦有此趋势。
病因:子宫内膜癌的病因虽不明确,但与长期大量雌激素的刺激有关。在临床上,因绝经后长期大量使用雌激素而发生子宫内膜癌者屡有报道。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多囊性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等易并发子宫内膜癌。
直接蔓延途径:经宫颈浸润至阴道,或经肌层浸润至子宫浆膜层而蔓延至输卵管、卵巢,并可广泛种植在腹膜、子宫直肠陷凹、大网膜及附近的肠曲上,血行转移可至肝、肺、骨等部位。
手术治疗:对Ⅰ期患者一般作全子宫切除,但因子宫内膜癌易转移至卵巢及输卵管,故两侧附件均应同时切除。又因复发癌易发生于阴道顶端,手术时应切除阴道顶端1~2cm。如为Ⅱ期,宫颈管已累及,则按子宫颈癌手术范围处理,作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
手术放射综合治疗则可分术前放射及术后放射两种。一般均用术前放射,其优点为①放射线使癌细胞变性及淋巴管周围组织瘢痕化,减少术中阴道及宫旁转移的发生。②使肿瘤灶缩小,便于手术。③减少感染机会。对Ⅰb期以上患者的术前放射,一般用腔内照射,镭或137Cs等治疗。腔内照射可与病灶紧贴对局部及宫旁发挥较大作用,剂量为3000~5000mgh。体外照射可用60Co照射或直线加速器,近来由于体外照射效能提高,能代替腔内照射,术前用3000rad,术后需要时可补至总量5000~6000rad。手术时间的选择,以放疗后6周为宜,此时急性放射性反应已消失,组织不再充血,肿瘤亦已缩小,手术易于进行。放疗后淋巴管封闭,肿瘤表面癌细胞活性丧失,因此发生转移、种植的可能大为减少。术后应根据切除的子宫有无颈管蔓延或肌层深部浸润,或是否为未分化癌而决定是否需追加辅助性放疗。近年来有人主张在切除子宫、两侧附件及部分阴道后,在阴道顶端置镭以防止阴道复发。此亦为术后放疗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