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

更新时间:2023-11-20 12:59

病因

直肠类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其发病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直肠息肉也是本病的高危因素。目前基本公认的是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食物纤维摄入不足是本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直肠类癌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30~4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生长缓慢,病程长,而且早期常无临床症状,无面色潮红、水肿、喘息或痉挛腹痛等类癌综合征。一半以上的患者确诊时无症状,少部分患者可以有肛门和直肠部不适、便秘、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直肠类癌多位于距肛缘4~7厘米处,以直肠前壁及侧壁多见。肿瘤直径多在0.5~1厘米,大于2厘米者少见。肛门指检常可触及圆形、光滑、可移动、质硬的结节。

检查

1.肛门指检

可触及黏膜下活动、光滑、质硬且界限清楚的肿块。

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下可见到有广基息肉样隆起,多为单发,呈灰白色或黄色隆起型黏膜及黏膜下肿物,质地硬,有完整的黏膜覆盖。

3.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对直肠类癌的诊断帮助较大,表现为黏膜内低回声图形,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外形光滑,有助于确定患者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4.病理检查

因直肠类癌位于黏膜下,表面有正常的黏膜覆盖,故做活检应取到黏膜下肿瘤组织才有价值。

诊断

1.直肠指诊如果发现圆形、光滑的黏膜下硬结,应警惕本病。

2.结肠镜及其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结肠镜下典型表现为黏膜下结节状隆起,直径多小于1厘米,质硬,推之常可移动,表面黏膜光滑,颜色较苍白发黄。病理活检可确定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

治疗

1.直径<1厘米的类癌,若未侵入肌层,可经肛门或骶尾部切口做局部切除。在内镜下摘除后病理诊断为类癌者,如摘除完整,仅需密切随访。

2.直径1~2厘米类癌局部切除后,病理为良性者,宜密切随访,不宜再做扩大根治术。

3.确诊为恶性类癌者,宜行保留肛门的直肠切除术。如类癌病灶小但已侵及黏膜下,位于直肠远端,病理证实为恶性类癌,可行经肛门的局部扩大切除术,或行经腹直肠前切除术。

4.若发生肝转移,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经肝动脉插管栓塞,介入化学治疗等。病情允许时也可切除转移灶。

预后

直肠类癌的预后一般较好。手术后即使局部复发,再次切除亦可能治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