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9 16:06
三大症状
直肠脱出肛门外、便秘、腹泻、粘液便、局部水肿,甚至表面有溃疡出现等。
一、脱出
直肠脱出肛外是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轻者在排便增加腹压时直肠脱出肛门外,初起能自行还纳,以后渐渐不能自己还纳,需用手还纳;重者直肠壁粘膜和肛门括约肌松弛,除大便时直肠脱垂,在打喷嚏、咳嗽、排气、工作劳累、走路时、久立久坐时直肠都能脱出肛门之外。
二、排便异常
可有便秘、腹泻、大便失禁、里急后重等。其中便秘最多,约占50%-70%,直肠粘膜出血和粘液便也颇常见。
三、局部症状
由于直肠粘膜长期受到异物刺激,使直肠粘膜充血、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出现粘液分泌多、出血、肛门部坠痛、酸痛、尿频、腹胀等症状。
直肠粘膜松弛作为直肠粘膜脱垂的初期阶段,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无非就是排便异常、腹部下坠感强烈等,但是直肠粘膜松弛发展成为直肠粘膜脱垂后,就会出现脱出等症状。临床上,像内痔、外痔等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直肠粘膜松弛的发病。
临床上,引起直肠粘膜松弛的疾病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痔,便时内痔脱出肛门外,便后痔团自行回纳者为Ⅱ期内痔;便后痔团不能回纳,需用手法复位者为Ⅲ期内痔。痔团紫红或鲜红色,似草莓状,粘膜菲薄易出血。
(2)外痔,常因粪便干结,排粪用力后肛缘外突发生肿物、疼痛明显,局部为圆形肿物,触痛明显,皮下有紫蓝色结节,多为血栓性外痔;济南肛泰肛肠医院介绍肛门皮肤反复轻微损伤和感染,炎症消退后,遗留成皮赘,为结缔组织性外痔,仅有便后肛门部不适,不易清洁或瘙痒等症状。
(3)直肠息肉,直肠下端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能自行回纳,息肉表面为粘膜,粘膜发炎时呈草莓状,脱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4)肛乳头肥大,除小的三角状、米粒状肥大的肛乳头外,较大的肛乳头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部分能自行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复位。
脱垂症状的
(1)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2)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3)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关于直肠脱垂的发病原理学说众多,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的发病初期,指诊可以摸到疝,直肠脱垂是疝的发生过程,开始是直肠膀胱或子宫凹陷沿直肠向下通过盆底成为滑动性疝,当腹内压力增大时直肠前壁沿这个凹陷向下滑动,以至脱出到肛门外。
另一种学说是肠套叠学说,认为由于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发生肠套叠而引起,这种套叠与一般肠套叠不同,套叠起点无固定部位,因反复下脱,逐渐向下移位,如乙状结肠末段下脱,然后直肠末段外翻。
临床上常见的直肠脱垂套叠的形式较多。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以上两种学说基本上是一回事。因为直肠前壁陷入直肠壶腹处也可以看作是部分肠套叠,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
临床医学上,直肠脱垂分类有多种方法,我国的标准直肠粘膜脱垂分类具体可分三度。
Ⅰ度:粘膜脱垂型,是不完全脱垂,成年人常伴有内痔或外痔。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6cm。
Ⅱ度:完全性直肠脱垂,不合并肛管脱垂。排便时,长期反复脱出,使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因而常有血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脱垂,需要用手还纳,脱出长度8cm左右。
Ⅲ度:在Ⅱ型的基础上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脱出。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排气、行走、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脱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或肛管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自己根本不能还纳,脱出长度12cm以上。
直肠粘膜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在临床上,根据直肠粘膜脱垂脱病史及其病例,直肠粘膜脱垂可分为三度,其每一度都会对身体造成许多危害,可是很多患者,却对此不重视,认为直肠粘膜脱垂是一种小毛病,也不急于治疗,有人说直肠粘膜脱垂不治自己能好,要知道直肠粘膜脱垂久拖不治,危机四伏。
患有直肠粘膜脱垂就要及时做治疗,不然病情越来越重,只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也会在无形中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小儿由于盆骨质比较疏松,会出现直肠粘膜脱垂现象,一般长大就会自动消失。如果是成年人和老年人,那么直肠粘膜脱垂不治疗危害相当大。
直肠粘膜脱垂不治疗危害主要有一下几点:
1、直肠粘膜脱垂一般在前期都会有便秘症状。
2、直肠粘膜脱垂导致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如脱出的肿物不能缩回,容易发生炎症、肿胀,则出现疼痛,进一步又加重便秘。
3、直肠粘膜脱垂不治疗逐渐加重,稍微用力排便挥着咳嗽都可能引起直肠粘膜脱垂,且不能自行收回肛门,需要用手将脱出物送回肛门,大家知道这样极不卫生,只会加重病情。
4、直肠粘膜脱垂较严重的,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
5、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
近年来,学者们对直肠粘膜脱垂的成因研究及其对直肠粘膜脱垂本质的现代概念已达成了初步共识。因此,其治疗方案的选取是现今研究的一个热点。
非手术治疗
幼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的形成,直肠脱垂将逐渐消失。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应缩短,便后立即复位。如脱出时间长,脱垂充血、水肿,应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立即手法复位,将脱垂推入肛门,回复后应做直肠指诊,将脱垂肠管推到括约肌上方。手法复位后,用纱布卷堵住肛门部,再将两臀部用胶布固定,暂时封闭肛门,可防止因啼哭或因腹压增高而于短期内再发。若患病时间较长,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见效,可用注射疗法。方法:将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于直肠粘膜下或直肠周围一圈,分4~5处注射,每处注射2ml,总量10ml。注射途径可经肛门镜在直视下将药物注射到粘膜下层,使粘膜与肌层粘连;或经肛周皮肤,在直肠指诊下做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粘连固定。
手术治疗
成人不完全脱垂或轻度完全脱垂,若括约肌张力正常或稍弱,可行类似三个母痔切除术或胶圈套扎治疗,也可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若括约肌松弛,可考虑做肛门环缩小术或括约肌成形术。成人完全型直肠脱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及骶部4种。手术方法较多,但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没有哪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时对同一患者需要用几种手术方法。过去手术只注意修补盆底缺损,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对直肠脱垂的肠套叠学说进行研究,手术注意治疗直肠本身,现多使用下列手术。
小儿直肠粘膜脱垂
中国医学认为: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 5岁以下儿童发生直肠脱垂非常多见,由于小儿体质娇嫩,发育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老人直肠粘膜脱垂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老人气血已衰,易患脱肛即老人直肠粘膜脱垂。老年人患直肠粘膜脱垂则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气虚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气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频繁增加腹压,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故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1、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2、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3、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4、经常做提肛运动,促进提肛肌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5、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其要注意。
直肠粘膜脱垂指的是胃壁粘膜通过幽门脱垂至十二指肠的球部。这种病主要与胃窦部炎症有关;多见于30-66岁的男性病人。直肠脱垂病人多数因中气不足,虚证居多。平时宜多食木耳、茄子、山药、芡实、鸡肉、羊肉、无花果、香菜等食物以增加营养,补其不足。
一、初期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
二、逐渐加重后,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脱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会经常污染内裤。
三、导致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如脱出的肿物不能缩回,容易发生炎症、肿胀,则出现疼痛,进一步又加重便秘。
四、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
另外,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
引起直肠粘膜脱垂的疾病
我们知道,引起直肠粘膜脱垂疾病多数是由于一些肛肠疾病。什么是直肠粘膜脱垂呢?直肠粘膜脱垂是指肛缘有肿物隆起或肛管直肠内肿物脱出肛门外,中医统称为脱肛。临床根据肿物脱出与排便的关系,如便时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入肛门内;有的便后不能回纳或经常性在肛门外,常见引起直肠粘膜脱垂的疾病有:
外痔 常因粪便干结,排粪用力后肛缘外突发生肿物、疼痛明显,局部为圆形肿物,触痛明显,皮下有紫蓝色结节,多为血栓性外痔;肛门皮肤反复轻微损伤和感染,可使皮肤红、肿、热、痛、皮肤皱褶肿大形成炎性外痔;炎症消退后,遗留成皮赘,为结缔组织性外痔,仅有便后肛门部不适,不易清洁或瘙痒等症状。
内痔 便时内痔脱出肛门外,便后痔团自行回纳者为Ⅱ期内痔;便后痔团不能回纳,需用手法复位者为Ⅲ期内痔。痔团紫红或鲜红色,似草莓状,粘膜菲薄易出血。
直肠息肉 直肠下端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能自行回纳,息肉表面为粘膜,粘膜发炎时呈草莓状,脱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肛乳头肥大 除小的三角状、米粒状肥大的肛乳头外,较大的肛乳头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部分能自行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复位,临床仅有肛门不适、无压痛,很少出血,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数个。
直肠脱垂 不论是直肠粘膜脱垂,还是直肠全层脱垂,排便时均可脱出,便后收缩能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常因粘液流出染污内衣,伴肛周瘙痒。当粘膜损伤,可发生溃疡和出血。令患者蹲位用力,粘膜脱垂见肿物中心向外有放射状沟,指诊只是两层折叠粘膜。完全性脱垂为全层肠壁翻出,粘膜呈同心环状皱襞,肿物有层层折叠,如倒宝塔状。
肛管癌 可疼痛和出血,肿物呈菜花样,常在肛门外。肿瘤、直肠腺瘤等疾病也是引起直肠粘膜脱垂的原因,主要的症状是会在排便的时候随粪便排出肛门外面。
所以我们在治疗直肠粘膜脱垂的时候要注意找出引起直肠粘膜脱垂的疾病,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哪些人易得直肠粘膜脱垂?专家介绍说,从众多肛肠门诊看直肠粘膜脱垂的人群得出的结论是:易得直肠粘膜脱垂的人群主要有小孩和老年人。那小孩为什么易得直肠粘膜脱垂呢?在我国中医理论认为,认为小孩的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以衰,是很容易脱肛的。专家还介绍说,小孩5岁以下是很容易发生直肠脱垂的。由于小孩体质是比较娇嫩的,而且发育也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易得直肠粘膜脱垂呢?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数因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以及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老年人得直肠粘膜脱垂的原因就是“虚”。老年人因为到了年龄全身租住都开始衰退,肌肉也就变的松弛,另外在加上一些慢性疾病,频繁的增加腹压,同时,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故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小孩直肠粘膜脱垂怎么办
小孩脱肛一般不需用手术治疗,主要是强壮疗法。强壮疗法就是注意营养,增强体质,找出诱发脱肛的原因,如腹泻、便秘、咳嗽等要及时进行治疗。
除了加强营养和消除诱因外,更要紧的是给孩子订立卫生及生活制度,如让孩子养成定时大便,大便时不过度用力、大便时间不可过长,每晚睡前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收缩)等项卫生措施。
每日三餐应适当地多吃些蔬菜,以防便秘。还要防止着凉,尤其在天热的季节里,应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腹泻。要经常进行体育活动,持之以恒,这样不用手术和药物,脱肛可以自愈。
无锡肛泰医院专家说,如果需要用药物治疗时,可采用补中益气的中药内服。还可以用中药研成细末撒少许于脱出的肠管粘膜上,再将其送入肛门内,一般均可痊愈。
在直肠粘膜脱垂手术后要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并发症约7~10天。术后每日口服液体石蜡,避免长时间蹲踞及用力,如果腹压增加对直肠粘膜脱垂伤口的愈合不利。
直肠粘膜脱垂病人术后给予低纤维饮食,摄入过量粗纤维食物容易损伤肠壁。术后尤应避免食用辣椒、酒等强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充血水肿影响愈合。
直肠粘膜脱垂术后病人应减少活动,静躺休息,对术后彻底康复极为有利。如果术后患者活动加强或做其它运动可使腹压增加,使治疗面分离,可并发出血等。虽然经过了激光手术以后病人可能不会感到太大的疼痛,因而进行激烈的运动,这样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