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收入假说

更新时间:2023-02-17 16:23

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S·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假说内容

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

2、储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影响;

3、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4、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

由于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相对收入假说强调了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对收入假说中关于棘轮效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但是,相对收入假说同样缺乏充分而有力的经验证明,弗里德曼认为可以把相对收入假说作为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特例。

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水平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棘轮效应:家庭消费即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内容解释

(1)如果各收入集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不变,那么,平均消费倾向不变;如果份额改变,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份额提高者消费倾向下降,份额下降者消费货币提高)。

(2)如果收入连年增加,平均消费倾向不变;收入下降,平均消费货币递减规律出现(即随着收入下降,消费倾向提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