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50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闺阁之中怀春思人的情形,写得极为含蓄,整首词仿佛是许许多多破碎的画面。全词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塑造了闺中女子伤春怀远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该词境界氛围之渲染,动作神态之描绘,心理物态之刻画,鲜明生动,细腻深刻,令人赞叹。
相见欢①
落花如梦凄迷②,麝烟③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④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凄迷:形容落花凋谢零落的样子。
③麝(shè)烟:焚烧麝香所散发的香烟。麝烟即点燃麝香所散发的烟。麝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室内放一丁点儿,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
④潜下小楼:指太阳已经落到小楼偏西的地方。
落花如烟似梦,凄婉迷茫;红日坠向小楼之西,室中麝兰飘香。
无限忧愁使闺中人容颜消瘦,可没人知道她的忧伤。闲来无事调弄鹦鹉,教它诵念情郎赠我的诗章。
康熙十三年(1674年),作者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夫妻两人情感笃深、琴瑟和鸣、无限恩爱,这首词正作于此阶段,目的想要展现两人的情感历程。秋季,纳兰性德公务缠身,身在远方,不能在家陪伴妻子,想象妻子在家思念自己,愁苦无聊至极,便作下此词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因受花间词风影响,其选取视点则为女子身份,笔触所及,词中女子伤春念远之思,尽皆涌现于纸面。此首更如小说之流,画微入细,一嗟三叹,实为巧妙。
上阕写春天即将过去,曾经在枝头上绚烂地绽放过的花朵,这时已经凋零,看着枝头残花,花瓣在风中翩翩飞舞,少女觉得自己恍如梦中,但是这场梦带着淡淡的凄清迷惘。纳兰通过写麝香慢慢燃尽,来暗指时间的推移,结合下一句“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可知这位闺中女子看着园内纷飞的落红,一直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加上韶华即逝,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气象,加上少女心中思念无限,愁绪更是强烈。从“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的“又”字可知少女已经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之中凝望落花飘零,也可知她心中愁思点点的情况亦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种愁日复一日地在暮春的夕阳中积累着,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长,说不清也道不明。
下阕的第一句,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展现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一个愁容满面,倦于打扮,消瘦憔悴的女子的形象。为了来排遣心中无限的忧愁,少女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闲来无事之时就教自己的鹦鹉来吟诵情郎为自己写下的情诗。虽然此举可以暂时化解女子心中的愁苦,但是在教完鹦鹉念诗之后,留下的则是更多的空虚和无奈。曾经的那些诗是他亲口念给自己听的,而如今,念诗的有情人却变成了一只不解风情的鹦鹉,让人感叹心酸。
此词虽不像作者的悼亡之作那样悲凄幽咽,哀怨绵长,但其孤独凄清、别恨悠悠的苦情则依然是灼人心脾,呈现出一种“灰色”的格调,读之令人悒悒不欢。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这首词写楼头思妇的愁闷。落花如梦,春天过去了;夕阳西下,一天又过去了。她一直在孤独地等待。闲得无聊,便教鹦鹉念他留下的诗。最后一句,生动地表现出思妇的心理状态。”(《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公元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诗文均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有集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