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21 15:15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21年1月获批建设,是我国首家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单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具体承建单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2021年3月20日,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
实验室以中医湿证为主要切入点,从治疗心脑血管病、免疫相关疾病等重大慢病出发,以提高中医湿证与慢病防治水平为宗旨,探索开展“从湿论治”的体系化研究,主要研发布局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明晰理论内涵与源流。系统梳理中医湿证的理论源流,构建以指导临床实践为导向的湿证理论应用体系;建立中医湿证主、客观信息宏观测量规范;利用系统生物学和大数据分析,阐述中医湿证人群的共同生物学基础;制定基于证据的中医湿证辨识/诊断规范。
二是揭示发病机制与规律。建立中医湿证的病证结合生物学模型与人群队列,揭示岭南特殊潮湿环境条件下湿邪导致重大疑难慢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规律;建立病证结合模式生物研究模型,探索“湿邪致病”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揭示湿邪侵犯不同病位的易感性机制,分析湿证体质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
三是进行早期预警与干预。构建中医湿证与代谢异常(心脑血管方向)相关风险评估指数,探索湿证的特异性临床特征及生物学预警指标。评价中医药干预对湿证早期防治的效果,开发早期预警和预防的相关产品。
四是开展临床转化与治疗。系统阐述从湿论治心脑肾血管病、免疫相关疾病等重大慢病的临床疗效和有效方药的效应机制;开发新药及相关产品,促进相关成果的临床转化;提高湿证相关慢病人群健康水平。
该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等,将有望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实验大楼面积达1.6万m2,拥有独立集中的物理空间,配备有近2亿元的科研设备,能够为开展各类科研活动提供基本保障。
自实验室成立以来,通过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和奖励,包括发表高水平论文72篇,获得授权专利12件,立项标准7项(含国家标准3项),颁布标准6项(含国家标准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3项,各级成果奖励4项,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叉创新团队和传承创新团队各1个。实验室许多研究成果已运用到临床和实际操作中,如中医临床结局评价研究团队牵头制定的《中医湿证评估量表》、中医证候研究团队牵头制定的《湿证诊断标准》(V2.0)等,为实现对患者湿证症状的早期识别和预警提供共性诊断标准和判断工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实验室依托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先后派出192人次组成医疗队奔赴国内湖北、上海等省市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开展疫情防控救治、科研攻关工作。实验室专家作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考察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成员,开展医疗救治和科研攻关双线作战,组织医疗队开展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可降低重症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实验室共获得科技部疫情应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3项和省级以上新冠疫情相关课题6项,获得资助总经费2000多万元;获专利5件,PCT专利1项。牵头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展首个抗疫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III期临床研究,开发的扶正解毒颗粒治疗重型新冠肺炎获广东省抗疫重大成果,并进入国家新药审批绿色通道;出版全国首部中医药抗疫相关学术专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
实验室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特色的人才培养、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打造了一支长期扎根实验与临床研究的多学科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人才队伍。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培养大量优秀科研人才。推动实验室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接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单位科研进修人员、实习学生数百人,为实验室输送了大批科研中坚力量。未来还将持续加深与高水平科研院所的人才互通和资源共享,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是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促进青年科研人才快速成长。为鼓励实验室人员及团队不断创新,积极投身于实验室建设当中,实验室设立年度“优秀课题组”“优秀青年人才”“最佳秘书”“最佳助理”“最佳技术支持”“甘于奉献奖”等奖项。同时,为提高青年人才科研热情,专门设立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通过科研项目提升研究水平,获得更高科技荣誉。实验室已建立了一支以院士为引领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包括院士1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长江学者1名、省名中医40余名。
三是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保障实验室日常运作和各项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在组织运营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现人事、财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部门权限的相对独立,并制定发布详细规划和权责分配以及相关管理等指导文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担任主任,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担任副主任,全面指导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下设共性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和4个研究方向项目组,每个方向设有负责人、秘书和科研助理,为促进实验室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制度和人才保障。
院士陈可冀受聘担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士张伯礼、黄璐琦、刘良受聘担任委员会副主任,院士姚新生、陈凯先、陈香美、侯凡凡、王琦以及国医大师路志正、禤国维、周岱翰等受聘担任委员。
实验室主任由岐黄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陈达灿教授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