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10:02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08年。
一位出身英国书香之家的大家闺秀露西在佛罗伦萨旅行时,遇到英国青年乔治,乔治对她的倾慕令她禁不住心动。当露西和乔治在英国重逢后,露西的真情一发而不可收,最后她冲破传统束缚,解除既定的婚约,选择了跟她真心相爱的乔治,有情人终成眷属。
露西
小说伊始,露西只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层女孩,聪颖却不出色。她有着正统的行为举止,循规蹈矩,对自己的内在自我毫无感知。然而,她的意大利之行使她接触到了新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景象。尽管她时常饱受两种不同文化带来的心灵折磨,但通过意大利、乔治执着的爱以及老爱默生的真切劝导,露西渐渐地开始对自己真我的存在有所意识。
几经周折,在新文化的感染之下,在乔治那深沉而执着的爱情的感召之下,在老爱默生那入木三分的劝导的启发之下,露西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内心挣扎,缓慢而艰难地苏醒过来,开始认清了自己,开始看清了英国中产阶层道德价值观的虚假和伪善,变得自信和独立,开始相信自我井追寻真我,开始重构自我,以全新的姿态和身份去超越自我。
乔治
乔治是一个生活在意大利的下层人物,他出生成长在劳动人民的家庭,没有受过像塞西尔那样严格的教育,天性活泼,为人率直真诚。虽然显得有那么一点点粗鲁,但是他具有塞西尔所没有的淳朴自然,真诚和毫不做作。乔治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乐于表现自己对露西的爱意。
塞西尔
塞西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绅士,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非常的有教养,有绅士风度,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待人处事礼貌周到。但是塞西尔的内心十分空虚,他一切的生活都由他的理性所掌控,对待任何事情都不会感情用事,爱情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必要的程序罢了。露西和他在一起时感到的是无尽的乏味和枯燥,还有来自繁文缛节的无聊的束缚。
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露西始终处于男权思想对她的控制、压迫与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反抗的冲突中。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女性,她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环境的种种影响,而客观存在的强大的男权思想使得这场冲突更加激烈。男权社会首先从家庭、社会关系方面影响、左右她的潜意识,使她与生俱来的女性意识钝化。露西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男权制下,家庭的主要贡献是促成孩子们的社会化(主要通过他们父母的示范和训诫),使他们适男权制意识所规定的有关角色、气质和地位的一系列观念。而露西所在的家庭则是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理所当然地维护男权社会的利益。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露西,从小就是按照另校社会所制定的女性标准塑造成理想的大家闺秀。她被告知“女人的使命是鼓励别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自己去取得成就”。而理想的“女性”应该是等待骑士们“保护”,接受他们“致敬”的“中世纪女士”。其实质是将她们视为社会的“他者”,是对女性能力的否定。露西曾几次试图抑制自己的女性自我意识,使自己言行符合男性社会的道德准则。在对艾默森父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后,当她听到男权社会的代表伊德列牧师对艾默森的污蔑时,“叛逆思想将要通过言辞冲出口来”。而当地意识到这是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时.“她的勇气消失了,重新陷入了老一套的混乱的思想方法中去”。在她与乔治接吻之后,她为自己大胆的行为而“怎么也控制不住连连深深地叹息,身躯不住地颤动”。在承受爱情的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因而,她很后怕。而那场大风暴也预示着露西追求自我幸福为强大的男权社会陈腐道德所不容。她脆弱地向男权社会的卫道士——巴特利特小姐屈服,放弃了已开始的爱情,选择了逃避。露西回到英国,与塞西尔订婚,一度想按男权社会的标准与门当户对的塞西尔一起生活。然而,乔治的再次出现,使她原本沉寂的心再次掀起波澜。当她最终意识到所爱的人是乔治而与塞西尔解除婚约时,她仍有所顾忌,说出“难道一个姑娘就不能为了获得自由而解除婚约?”这样言不由衷的话。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随着露西美满的结局而告一段落。而小说的末章,福斯特用了充满哲理和预言的一句话:“爱与真理最终将帮助人类渡过一切难关”。这里的爱指的是露西与乔治之间相互平等、尊重的爱,而不是塞西尔那种封建主似的恩赐的爱。然而、平等的爱罢自己去争取。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
结构
小说的章法结构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开始时叙述的是露西在表姐的陪同下去意大利旅游,在意大利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英国,这如同一个圆形的结局。第二部分,开头的标题就是“中世纪的遗风”,结尾的章节是“中世纪的结束”,这又是一个圆形的结局。
同时,目录中有露酉对周围的一切人撤谎:“对乔治说谎”,“对塞西尔说谎”,“对毕比·霍尼切·弗雷迪及仆人们说谎”,“对埃默森先生说谎”。对周围的一切人说谎就自身是一个圆形的结构氛围。第十四部分“露西勇敢地面对外部的局势”与第十五部分“内部的灾难”,这由外到内,有自我到周围构成一个圆形的轮回模式。
词句
福斯特喜欢利用一些意象或形象化的词句来创造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或者象征什么东西。《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书名本身便有象征意义。塞西尔像一间客厅,望不出去,看不见什么景致。露西则和流水、鲜花、草木连在一起。《最长的行程》这书名来源于诗人雪莱写的长诗《灵魂之歌》。诗中有几行歌颂所谓的“自由恋爱”,即一个人可以爱许多人(当然是柏拉图式的),谴责那些不管是否情投意合,却要“从一而终”的人,说他们的人生道路最长,最可怖。“霍华兹庄园”也是象征性的。这座房屋不仅是威尔科克斯家族的财产,而且代表着古老的英国。至于“另一王国”、“树篱的另一边”等等指的则是想象中的美妙生活,它与现实生活适成对照。福斯特在小说中大量使用这种意象化的字眼。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其作品中广为流传的一部。1986年,美国导演詹姆斯·艾弗里将小说搬上银幕,该片获得3项美国奥斯卡奖。
在E. M. 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上,我第一次意识到小说的种种可能性:一个人对之会有怎样的全身心感受,通过阅读,小说又会在读者身上引起多大的变化呀。
——扎蒂·史密斯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关注着福斯特是否兑现了他的诺言,是否正与大多数诗人所在的两大阵营之一结盟。粗略一点,我们可以将他们划为两组,其一是聚集在托尔斯泰和狄更斯旗下的布道者和教师;另一些则受奥斯丁和屠格涅夫领导,是纯粹的艺术家。福斯特好像有同时属于这两座阵营的强烈冲动。他有许多纯艺术家所具备的直觉和颖悟力——精美优雅的文风,细腻敏锐的喜剧感悟力,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性格,使之生活在自己环境中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他也特别注意遵循这样一个宗旨:要让我们看到,五彩斑斓的才智和情感背后另有一番美丽的景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两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福斯特早期佳作——结合了简·奥斯丁的社会喜剧和D.H.劳伦斯的激情,故事背景则是永不过时的托斯卡纳风景。
——安·帕斯特纳克·斯莱特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英国20世纪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生于伦敦。1岁时,父亲因病离世。3年后,随母亲搬到鲁克斯巢穴的家,一直住到14岁,这里是他的小说《霍华德庄园》的原型。8岁,叔祖母去世,继承了8000英镑巨额遗产。18岁,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随后加入秘密社团“剑桥使徒”,结识了大批名人。
26岁,与母亲结伴到意大利和希腊旅行,归来后发表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28岁,发表长篇小说《长的旅行》。29岁,长篇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发表,为他赢得很高的声誉。此后,发表长篇小说《霍华德庄园》及短篇小说集《天国公车和其他故事》,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
一战期间,38岁的福斯特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并赶往埃及。45岁,后一部长篇小说《印度之行》发表,并获得布莱克纪念奖。48岁,文学评论集《小说面面观》发表,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影响了后世关于小说评论。
58岁,荣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颁发的本森奖章。67岁,被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荣誉研究员。74岁,被授予名誉勋位。82岁的福斯特荣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授予的荣誉——“文学伴侣”。90岁,被授予英国功绩勋章。
1970年6月7日,福斯特在友人家中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