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1 20:18
真鲷鱼,又称加吉鱼、铜盆鱼,是鲷科真鲷属鱼类。真鲷鱼身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真鲷鱼上海地区俗称铜盆鱼,是中外驰名的名贵鱼类。真鲷鱼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含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味道特别鲜美,素有“海鸡”之称。真鲷鱼体色鲜红,日本称红加吉,我国南方沿海又称为加腊鱼,有吉祥喜庆之兆;兼具观赏性和食用性。
真鲷鱼是一种观赏鱼,在水族馆中很受观众的欢迎。真鲷长得很俏丽:眼睛大,嘴巴小,背鳍长,臀鳍短,体形匀称秀美。它鲜红的体色杂有稀疏的斑点,尾鳍上有一圈淡墨色的边缘,当两叉尾鳍在碧蓝的海水中频频飘摆时,更显得绮丽诱人。
真鲷鱼身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真鲷鱼特有的美丽的红色是类胡萝卜素,而养殖真鲷鱼很多是象匕首那样的黑色。真鲷鱼栖息的水深是100~200m,而养殖真鲷鱼栖息在50m左右的浅海。因此,很可能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养殖真鲷鱼的类胡萝卜素发生了光分解。人们在养殖场设置遮蔽物,在饲料中混合类胡萝卜素丰富的螃蟹壳以及糠虾粉来防止真鲷鱼褪色。
真鲷色栖息在沙砾海底,分布于我国各海区,黄海、勃海产量较大。每年3—4月生殖期作生殖洄游,从黄海长途跋涉来到渤海的莱州湾三山岛,西北沙旺一带海区产卵,繁殖下一代。以后就在这一带觅饵,育肥,至10月份水温降低,再返回黄海深水区越冬。
真鲷鱼属近海底层鱼类。喜欢在水深30—200米的岩礁地带生活。它的食性很广,以贝类、甲壳类为主要食物,也摄食章鱼、乌贼、虾蛄、蟹。藤壶、沙丁鱼等。科学家对真鲷鱼的成鱼实际饵食分析证明,黄海的真鲷鱼以鳃鱼,黄鲫鱼、青鳞鱼、小黄色、天竺鲷、枪乌贼、,章鱼、壳蛞蝓,鹰爪虾、对虾、脊腹褐虾。虾蛄、小蟹为主食。渤海的真鲷鱼喜吃小海参、小蟹、虾类,也喜欢吃大沙蚕。它摄取食物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常先围着饵食转几圈.察看动静,然后用
头碰碰饵食,再试探咬吃。稍感不适,立刻吐出。从它吃饵谨慎和狡猾这一点来说,可以胜过淡水鱼中的鲤鱼了。
真鲷鱼以其仝身红色而十分艳丽、肉质细嫩而味道鲜美居海鱼之冠,近年来因世界性忽视自然环境保护,海水污染,加之滥捕幼鱼,使真鲷鱼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近岸已很难钓到。偶尔有人钓上一条,便成了吉利的象征了。
真鲷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国近海均产之,但近年产量不多。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12月份;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
上海的蒋女士在康定路菜市场买了一些海鱼。“这种鱼叫铜盆鱼(真鲷鱼),家里人喜欢吃,我看到就索性多买点。”就在蒋女士一条一条清洗的时候,她发现其中一条鱼的身体很奇怪,“摸上去硬硬的,当时想或许是冷冻的缘故。但是没想到,鱼在外面放了一天,还是硬的,我用刀切了好多次都切不开。”蒋女士说,她担心鱼有问题,就去菜场询问,卖鱼的老板也无从解答。记者联系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热线,工作人员称,他们也没遇到过这类问题,且此类事件应该属于工商部门管,并表示将联系工商部门前往该菜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