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34
临床上黄斑病变常见以下类别:
大多数黄斑病变疾病的确切病因不明。黄斑病可由遗传性病变、老年性改变、炎症性病变、外伤等所引起,也可受其他眼底病变的累及。
黄斑病变是眼科常见可致盲的疾病之一,不同类型黄斑疾病发病特征、好发人群不同。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主要发生于 20~45 岁的青壮年。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多为 50 岁以上,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然而却与种族有关,一般认为白人患病率明显高于有色人种。
黄斑囊样水肿:多见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慢性葡萄膜炎、眼外伤以及眼内手术(如白内障术后)患者。
近视性黄斑变性:多发于高度近视者。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发病年龄多为 60~70 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特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前膜:多见于 50 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加发生率增多。
黄斑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不同的黄斑病变类型,其视力下降的速度、视物变形的程度等具有不同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观察物体时,视野中心模糊或发暗,看正前方的东西特别不清楚。
当患者想看一个人的眼睛时,却看不清楚他的眼睛,但是可以看清楚眼睛周围的鼻子和前额,当看一面白墙的时候,墙的正中有一团黑影或暗点。阅读时看不清字迹,也无法看手机短信,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表现为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影像与实际形状相比,发生扭曲变形,比如看直线是弯曲的,看到的影像比实际小。
视物模糊,可表现为不知不觉中视力减退,也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视力下降,最终视力可能完全丧失。
视线发暗、视物色暗,且患者可能要求借助照明等看清物体。
部分类型的黄斑病变如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明,因此一旦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黄斑病变的症状,需及时到眼科就医咨询。
以上表现可能影响正常阅读、驾驶等,且有致盲风险,须于眼科紧急处理。
黄斑病变的首诊科室是眼科,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所致者,还需积极控制血糖,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需到心血管内科就医咨询。
1. 医生可能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家族史,有无其他眼科疾病史、眼部外伤史、其他全身疾病史等,发病过程(逐渐还是突然)、持续时间、治疗方式等。
2. 医生可能会询问视力减退的程度,有无视物变形、变暗、变小等症状,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
3. 医生可能建议行眼底检查、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以明确诊断。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是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这项检查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选择、预后的推断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项检查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装有特殊的滤光片组合的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眼底情况动态的变化。当发生黄斑病变,黄斑区出现新生血管,可使荧光增强,眼底有出血、渗出、色素堆积,血管闭塞则可使荧光减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
这项检查较荧光素血管造影更容易发现隐匿性新生血管、血管样条纹、漆样裂纹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用于眼后段结构(包括视网膜、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黄斑和视盘)的影像检查、测量等,对诊断黄斑病变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视力缓慢减退,经常被误认为是“老花眼”,须仔细鉴别。
应根据患者黄斑病变的类型、病变严重程度以及病变范围等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激光、手术等方法。儿童期发生的黄斑病变,多由遗传导致,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中青年时期容易发生的黄斑病变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数患者无需治疗即可恢复视力,慢性的或反复发作者可以进行激光治疗;老年性黄斑病变多通过眼内注射药物;黄斑前膜和黄斑裂孔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
目前临床主流的治疗方法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等。这一治疗疗效确切,但这些药物仍未能解决复发问题,需要多次注射。
营养补充剂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锌、叶黄素、玉米黄质等营养剂,可用于黄斑变性的治疗。相关研究发现,服用大剂量的抗氧化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有助于降低视力丧失的风险。
抗炎药物
若黄斑病变为眼内炎症引起,可对症给予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激光治疗
眼底激光治疗可以破坏视网膜中的异常血管,但也可能破坏周围正常组织,术后视力可能会更差。该疗法适合于新生血管远离黄斑中心凹区域的患者。
光动力疗法(PDT)
这种疗法是将一种特异的光敏剂注射到患者的血液中,当药物循环到视网膜时,用激光照射激发光敏剂,从而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而对正常的视网膜组织影响较小。
其他
810 nm红外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可使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毒损伤,破坏新生血管组织,对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影响较小,有利于保留视功能,可应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早期症状较轻的黄斑病变患者,尤其是炎症性疾病导致者,积极治疗,可能获得良好预后。但是症状严重或病因不明者,预后一般较差。患者最终可能出现严重视力损害,甚至致盲,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并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不同的黄斑病变,其预后亦有不同:
大多数黄斑病变的确切病因不明,因此尚无有效措施以预防其发生。以下措施有降低其发病风险的可能:
黄斑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这些变化可能使患者感到孤独、失落、抑郁。因此家人应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以便了解治疗效果。监测病情,控制病情发展及复发。
自行监测有无黄斑病变的症状,如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变形、视野中央有黑影或暗点,一旦发现,须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密切观察自身症状有无减轻,且需注意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监测手术切口、敷料情况,如切口疼痛明显、敷料渗血较多,需及时就医进行诊治。
一只眼已患黄斑病变的患者,应严格监测尚健康的那只眼,一旦发现病变,立即就诊处理。
2019年,英国的外科医生开创了基因疗法治疗黄斑病变,认为在早期进行基因治疗,可以保护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免于丧失视力。
2022年,来自瑞典的科学家揭示了一种新方法,能将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为RPE细胞,这种策略能够帮助临床开发安全且有效的新型疗法,以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2022年1月,复旦大学医生团队完成了首例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基因治疗,取得了在疑难眼底病基因诊断与治疗上的重要进展,为实现黄斑变性的安全且长期有效的基因治疗带来可能性。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