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内结石

更新时间:2022-08-24 22:27

睑内结石,中医病名。是因痰浊凝聚,积于睑内所致。以睑内出现坚硬的黄白色小颗粒,眼内涩痛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结膜结石。

名词解释

睑内结石病胞睑内面生有细小的颗粒,色黄白,状如碎米,质坚硬如石,故名睑内结石。相当于西医学之睑结膜结石。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睑内结石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结膜结石。

病因

风邪客于脾经,壅于胞睑,郁久化热,津液受灼,壅阻睑内。

病机

邪客于脾经,留于胞睑,郁久化热,灼烁津液生痰,瘀阻于睑内面,积久变为结石。单纯睑内结石少见,通常患有椒疮、赤丝乱脉等慢性眼病者容易罹患。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轻症无自觉症状。如已突出者,则磨擦眼珠,如异物入目,一般沙涩难忍,流泪,甚则眼珠疼痛。

2、翻转眼睑,可见脸内表面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颗粒,散在或簇生,周围稍呈红色。其颗粒可隐于睑内,或突出于外,触之坚硬,以上睑多见。

病证鉴别

粟疮:颗粒为红色,质地软,累累成片,多有刺痒眵泪。

相关检查

眼部检查:翻转胞睑,见睑内面有一个或多个黄白色状如碎米的小颗粒,或隐于内,或突出于外,触之坚硬如石,其周围略显红赤。石样颗粒多者,日久可致白睛红赤、黑睛生翳等变症。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症早期,结石隐伏于睑内,一般无自觉症状,无须治疗。

若渐长突起,则隐磨睛珠,自觉涩痛、流泪、羞明。此时可先用针挑法剔除之,或用海螵蛸棒摩擦夷平。后服清心脾郁热之剂,如内疏黄连汤加减。

若并发于椒疮、赤丝乱脉等,当于挑拨之后,治疗其原发病。

治疗原则

本症早期,结石隐伏于睑内,一般无自觉症状,无须治疗。若并发于椒疮、赤丝乱脉等,当于挑拨之后,治疗其原发病。

证治分类

脾经风热

症状:自觉涩痛,流泪,羞明,睑内面有一个或多个黄白色状如粟米的小颗粒,触之坚硬如石,其周围略显红赤,或有白睛红赤等。

治法:清泻脾经风热

方药:内疏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山栀子、连翘、薄荷、甘草、黄芩、黄连、桔梗、大黄、当归、白芍、木香、槟榔。

其他疗法

1、滴眼药水:0.5%熊胆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或选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2、针挑法:若睑内结石突出于外,摩擦眼珠者,可点0.5%地卡因溶液表面麻醉后,用注射针头将其剔除,术后选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滴眼。

转归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本病多在椒疮、赤丝乱脉等眼病的基础上并发,故及时治疗上述眼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若已发病者,隐于睑内无自觉症状时,不宜强行剔除。已突出表面者,应及时剔除,不宜揉搓患眼,以免擦伤黑睛。

文献摘要

1、《医方类聚·龙树菩萨眼论》:“若眼忽单泪出者,涩痛者,赤如眯著者,名粟子疾。后上睑生白子如粟粒,极硬,沙之然也。可翻眼皮,起针拨去粟子、恶血,服冷药即差。”

2、《秘传眼科龙木论·睑生风粟外障》曰:“涩痛多泪出,真如米隐睛,翻看上下睑,粟子只频生,赤白非言定,针拨更似冰,直须瘀血尽,凉药必能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