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子髎穴

更新时间:2023-05-26 10:48

瞳子髎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与颧颞神经,及面神经的颞额支。主治头痛,目疾。操作方法为平刺0.3~0.5寸。

名称释义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别名

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解剖

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与颧颞神经,及面神经的颞额支。

主治

1. 目赤、目痛、目翳等目疾;

2. 头痛,口眼斜。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近视、神经性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配伍

配睛明、丝竹空、攒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配头维、印堂、太冲主治头痛。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2.《类经图翼》:“一云兼少泽,能治妇人乳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