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更新时间:2024-07-22 20:11

矢志不渝(拼音:shǐ zhì bù y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谢安传》。

成语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矢志不渝”。

成语故事

谢安,字安石,西晋时期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东晋的文学家、书法家。谢安虽然出身名门士族,但却不喜做官,年轻的时候曾屡次辞去朝廷的聘请,筑庐隐居于上虞东山,过着“高谢人间,啸咏山林”的闲适生活。

当谢安40多岁时,由于国势衰微、社稷危难,就应好友王坦之的邀请,出山匡扶社稷,历任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史部尚书、太傅等职,后来官至侍中,总揽朝政,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在为官期间,他“从容而杜奸谋,宴行而清群寇”,有效地压制了桓温的篡权奸计,并以少胜多的击败了前秦苻坚的六十万大军,取得了淝水大捷,因此,西晋著名文学家王献之称赞他是“大晋之俊辅”。

谢安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心中却始终向往着能重新过“隐居东山”的生活。据《晋书·谢安传》记载,他虽然身在朝廷,却心在山林,“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成语寓意

俞敏洪曾说“所有获得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从自愿自觉走向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才能够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和成就。”成语告诉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该矢志不渝的坚守自己的志向。真正的有志者,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志存高远、信念坚定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再坚固的障碍也能突破,再迷人的诱惑也能抵制,再艰难的挑战也能应对。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成功的关键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步地攀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坚持自己的志向,面对挫折和困难矢志不渝,拿出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成功道路上所有的难事。

成语运用

“矢志不渝”(矢:誓;渝:改变)指立下志愿,绝不改变。动宾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高云览《小城春秋》一七章:“她爱的是四敏,矢志不渝的爱着!”

冯雪峰《论〈保卫延安〉》:“他是以这样的精神品质来矢志不移地为人民服务。”

逸闻趣事

矢志不渝真义士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匈奴逃到漠北。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被苏武严辞拒绝了。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便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既不忍心杀掉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已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那里的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去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和羊群挤在一起取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长达19年之久。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去世了,汉武帝也去世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两次派使臣去接苏武。历经周折,单于只好把苏武等9人送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